文档详情

8.兰亭集序 课件[精].ppt

发布:2017-01-17约字共5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 《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 预习情况反馈 词语运用、难句理解 朗读 阅读课文,归纳作者是如何入题的 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 描写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 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 明确文章大意 1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明确: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为了证明第二段观点,作者便用自己读古人文章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再联系当时士大夫中崇尚虚无的思想(一死生、齐彭殇),并力批其非(为虚诞、为妄作),然后把眼光转向未来,以“后之视今,由今之视昔”、“世殊事异------其致一也”,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意义即使“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死生之大。 怎样看待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凋所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他性格旷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乐 痛 悲 思考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写景状物的具体用了那些词语?此时心境如何?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快乐心境 人贤 辰良 事趣 赏心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景美 情真 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这是一乐; 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是为二乐; 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 “引以为流觞曲水,”此乃事趣是为四乐; 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五乐; 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赏心是为六乐; 全段第一层交代聚会和结集缘起,是叙事;二三两层均为两句,方式相同,前一句是写景,后一句则为议论。因此,写景要写得好就必须既写人又要写景而且要达到统一才美,容易引起共鸣。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事趣六事齐臻,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人(的内心)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即幸福),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境界,那确实是人的最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