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农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发布:2024-06-22约1.29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农业地理是个陌生的含义。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之前应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询问父母,了解相关农业信息,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多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同时,仍继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总结分析信息的能力。初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

二、课标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能够“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发展农业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在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的基础上,要想提高农业生产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还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是发展农业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保障。由此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并能够距离说明各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节由两部分组成:“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部分,教材提供文字阅读材料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教学应用中以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为主,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能够举出更多事例说明。“走科技强农之路”部分,教材提供一些体现科技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的事例,授课中我则提供更丰富的多媒体材料丰富这些案例,并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相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并能够距离说明各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状况,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与要点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因地制

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B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通过资料认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才能兴农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归纳影响农业分布的因素,感悟“因地制宜”的意义,掌握分析归纳农业分布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意识,树立努力学习为科技兴农贡献力量的意识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

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并能够举例说明各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引导法、自主阅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归纳法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完成学习过程六、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多媒体展示、合作交流)

学生看《粮食九连增,农业科技功不可没》视频,体会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复习思考,合作探究,认识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1、展示5道思考题,学生合作交流,归纳要点

(1)为什么新疆的瓜果非常甜?

(2)东北和海南岛的水稻熟制有什么不同?形成原因是什么?

(3)我国南方和北方耕地类型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4)东北平原和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类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东南丘陵有许多茶园分布,为什么?

2、学生回答,梳理归纳。五个问题分别揭示了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3、阅读材料,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2材料,体会感悟各要素是怎样影

响农业生产的。

【设计意图】5个思考题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先了解规律,在案例验证”的学习形式,改为先案例分析,再归纳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符合“地理课程标准”关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的要求。

二、自主学习、发散思维,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含义。

1、展示教材102页图4.13,引导思考四种不同农业类型适宜布局在哪个位置,理解“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含义。

2、合作交流,结合你对中国农业分布差异的学习,请举出例子来印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规律。

3、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典型事例,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田农业和淡水养殖发达的原因,呼伦贝尔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原因,横断山区林业发达的原因等。

【设计意图】“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这部分教材所提供的图4.13是最好的案例,解读了“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含义,学生自主学习即可。之后即运用此原理举出实际案例,就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举出例子来印证“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规律,学生的回答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