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2024).docx
3.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3.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2024)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三章“图形的认识”
内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和名称,能够区分这些图形的不同。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直观感知能力,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图形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抽象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确认图形名称:重点指导学生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并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观察图形特征:强调学生观察图形的边、角、形状等特征,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
-分类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使学生能够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
-区分图形:学生在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容易混淆,难点在于如何准确判断图形的边和角是否相等。
-理解图形属性: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对称”等概念较为抽象,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概念与具体图形联系起来。
-图形变换:在引导学生进行图形旋转、平移等变换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准备各种图形的图片、卡片,以及与图形相关的教具,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模型或纸板。
3.实验器材:准备透明胶带、剪刀等,用于图形的拼贴和制作。
4.教室布置:设置多个小组讨论区,并准备实验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图形制作和观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各种生活中的图形,如书本、桌子、窗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
2.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形状?”
3.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各种图形的名称。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认识图形:教师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2.教师讲解:讲解每个图形的定义、特征和名称,如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正方形有四个相等的边和角,三角形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等。
3.学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复述图形的特征,强化记忆。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教师巡视指导。
3.答疑解惑:学生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情况。
2.学生回答: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展示图形,让学生猜图形的名称。
2.学生上台操作:学生上台操作,将图形拼贴成正确的形状。
3.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纠正错误并强调重点。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教师总结: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内容,强调图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图形的特征和名称。
2.学生回顾: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记忆。
3.教师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用时总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的名称。
-学生能够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如边、角、形状、对称性等。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能力提升:
-观察能力:学生在观察图形的过程中,观察力得到锻炼,能够从细节中捕捉信息。
-比较和分类能力: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比较和分类能力。
-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际操作图形的过程中,如拼贴、旋转等,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3.思维发展:
-空间观念:学生通过图形的认识,对空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区分图形和解决问题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增强。
-创造力:学生在创作图形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