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docx

发布:2017-05-03约3.1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 题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知识和能力]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 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 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 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 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