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docx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认识时间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二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字的顺序、加减法等。他们对时间的初步认识可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比如通过观察时钟或日历来感知时间的流逝。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特别感兴趣。他们的数学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能够通过操作和观察来理解新概念。学习风格上,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和直观学习,通过实际的钟表或沙漏来感知时间的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时间概念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区分时针、分针和秒针的移动;理解时间的单位(如秒、分、小时)之间的关系;以及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此外,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时间的流逝速度,尤其是在进行时间比较和计算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解时间的概念和钟表的构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2.实验法:使用实物钟表或模拟软件,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观察和体验时间的流逝。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在不同时间安排下的生活活动,提高他们运用时间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展示时间的演变、钟表的组成部分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软件:使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操作时间,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3.实物教具:准备实物钟表和沙漏,让学生亲自感受时间的变化,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一天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一天中时间的分布和流逝。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字、顺序和简单计算知识,为认识时间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a.讲解钟表的结构,包括时针、分针和秒针的作用。
b.介绍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c.通过动画或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时间指针的运动和变化。
-举例说明:
a.通过生活实例,如上下学时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等,说明时间的实际应用。
b.展示不同时间点时钟表指针的位置,让学生识别并说出对应的时间。
-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钟表模型。
b.进行时间竞猜游戏,学生根据提示说出准确的时间。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进行时间计算练习,如计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相差多少时间。
b.通过填空题,让学生填写正确的时钟表时间。
-教师指导:
a.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b.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提出问题:如果有一天时间停止了,会发生什么?
-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时间。
5.总结反思(约5分钟)
-学生总结: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和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强调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约5分钟)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收集学生制作钟表模型的照片或视频,作为课外作业展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时间的历史:介绍古代计时工具,如日晷、沙漏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人类测量时间。
-时间文化:探讨不同文化中对时间的看法和表达,如中国的十二时辰、西方的24小时制等。
-时间管理技巧:介绍一些简单的时间管理方法,如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则等,帮助学生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宇宙时间:简要介绍宇宙中的时间概念,如光年、宇宙年龄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拓展建议:
-家庭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在家中设置一个家庭时间表,让学生参与制定和遵守家庭作息时间。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钟表店或博物馆,了解时钟的历史和发展。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时间管理项目,如设计一个班级活动的时间表,或制定一个学期学习计划。
-创意手工: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计时器,如沙漏或水钟,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读书推荐:推荐一些关于时间管理和历史文化的书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科技探索:利用网络资源或学校图书馆,查找关于时间的研究报告或科普文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