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 失业社会保险详解.ppt

发布:2016-03-08约1.11万字共8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失业保险 第一节 失业保险概述 一、失业 (一)概念 (1)失业——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劳动机会。 (2)就业——个人以特定的方式参与社会劳动,从而使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充分就业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 一般认为充分就业不是百分之百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排除象磨擦失业这样的失业情况存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非充分就业---就业不足 指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年龄段劳动人口不能充分得到有报酬的、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的就业水平。 充分就业: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不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二)失业程度衡量指标 失业率——一定范围内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可按地区、性别、年龄、种族、行业及婚姻状况分别计算。各国规定不同。 三种形式 2011年全球失业率6.1% 2011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1%, 实际失业率?%。 (三)失业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自身的缺陷(信息不对称) 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失衡(数量、素质) 有效需求不足——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 宏观经济周期 刘易斯就业理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 (四)失业类型 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即经济总支出或者是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工作机会来保证充分就业。 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紧密相关 对策:货币或财政政策,减税--刺激需求,增加就业,失业保险。 结构性失业--由于需求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动所导致的失业。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素质之间矛盾。 对策: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市场信息服务;鼓励劳动力流动等。 摩擦性失业--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或者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需要时间等因素造成的失业。 产生的原因:寻找工作需要成本(获得信息需要时间和成本);岗位空缺与劳动者相匹配需要时间和成本。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信息的通畅程度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程度等。 特征:持续时间短,一般不可避免。 对策:改善公共就业服务;求职者与雇佣单位信息平台;失业保险。 季节性失业--由于劳动力需求波动引起的失业。 农业、建筑业、旅游业是典型的季节性行业,就业需求波动大。 二、失业保险 (一)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对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物质帮助和就业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基本特征: 暂时;对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帮助和就业帮助。 (二)失业保险功能 保障劳动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 通过对劳动力的保护和改善,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 (三)失业保险制度目标 保障生活 促进就业 三、 失业保险制度内容 (一)失业保险范围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二)失业保险费缴纳 1、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费,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1%缴费。 2、无法确定上一年工资总额的用人单位以上一年度本市职工人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失业保险费。3、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三)领取失业金条件: 非自愿失业者。 申请失业津贴之前的就业记录 已参加失业保险,缴费满一年 对津贴领取者的其他要求 (四)失业保险金待遇 领取待遇标准: 不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五)失业保险金待遇丧失情形: 重新就业 应征入伍 移居境外 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教者 无正当理由 不接受当地政府指定的部门或机构介绍的工作 四、失业保险金结构 1)给付失业保险金 2)促进就业的支出 五、失业保险金给付原则、水平 1、给付原则 需求原则--根据失业者的生活需求,尽量满足以避免其陷入贫困 激励原则--失业津贴给付不会造成对失业者就业欲望的抑制,而是促进其积极寻找工作,实现再就业。 2、给付水平 3.给付期限 失业保险主要使失业者在短期内的收入维持在一定水平,不是解决长期失业者问题,保险金一般在特定一段时间内给付。 等待期 国际劳工168#18条规定:在全失业情况下失业津贴发放在等待期满后开始,则这一等待期不超过7天,最长不超10天 设立等待期的目的 给付期 给付期的设置应依据失业者的平均再就业时间,给付时间应能够为失业者找到新的工作提供足够的条件。 法国:给付期4个月-27个月不等 德国:失业者可领取78-832个工作日津贴 美国:4-26周不等 我国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