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梅雨季6月12号.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5年梅雨季6月12號台灣西南部豪雨之分析 講員:蘇炯瑞 流程 前言 2005年6月12號個案分析 模式結果 結論 前言 台灣受東亞季風影響,梅雨季(5月中~6月中)及颱風季(7月中~9月中),分別為台灣主要的雨季(Chen and Chen 2003)。 在97~02的梅雨季,受西南氣流及地形的影響,大雨(時雨率15mm而且日雨量50mm )主要發生在迎風面、東北部。 背風處:東部及東南部大雨頻率小(Chen C.-S. et al., 2007)。 資料分析10年梅雨季雨量 5月下旬及6月上旬可降水量 研究動機 2005年梅雨季雪山山脈附近平均雨量比西南部少,這和其他三年(97、98、06)不同。 05年6月12~15號的豪雨日(台灣西南部至少有5個測站大於130mm/day,至少1個測站大於200mm/day)的降雨相當顯著。 由於2005年6月12號之降雨特性與13~15號略有不同。 因此研究2005年6月12號豪雨個案。 資料來源與分析 97~06年五、六月的ECMWF/TOGA資料,時間間格6小時,0000UTC、00600UTC、1200UTC、1800UTC,1.125?×1.125?經緯度網格解析度全球模式分析資料。 中央氣象局自動雨量站(ARMTS)雨量資料及傳統測站雨量資料。 中央氣象局衛星雲圖。 外逸長波輻射OLR 。 中央氣象局雷達回波圖,時間間隔一小時。 南區氣象中心七股雷達回波圖,時間間隔十分鐘。 97~05年五、六月日本氣象廳JMA天氣圖。 6月12號個案分析衛星雲圖分析 降雨分析 小結 清晨向岸風與離岸風輻合以及盛行風受到中央山脈阻擋減速轉向的影響所產生的輻合作用,加強沿岸降雨。 南海對流系統移入後加強西南部降雨。降雨極值發生的時間由海岸向內陸延後。 午後(15LST)降雨受到南海對流系統移入影響,午後沿岸輻合比清晨不明顯,降雨比平地及斜坡小。 為了研究西南部降雨雙峰的特性以及更進一步瞭解沿岸及平地地區發生豪雨之機制,使用天氣預報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RF),研究地形如何影響清晨沿岸地區之降雨。 此外由近海及南海對流系統移入陸地之降雨如何受到台灣西南部地形之影響。 模擬結果模式設定 模擬降雨分析 01~03LST 04~06LST 07~09、10~12LST 無地形測試 結論 分析觀測資料得知,清晨沿海有向岸與離岸風的輻合產生降雨,另外南海及近海降雨系統移入台灣加強西南部降雨強度。 模擬結果顯示平地的降雨使溫度降低,造成離岸風,和盛行西南風輻合,使沿岸輻合增強。 另外,平地地區由於西南氣流受地形影響,減速轉向變為南風和西南風在平地輻合,增強平地與沿岸的降雨。 模擬結果驗證觀測的推論,但是雨量極值發生時間提早2~3個小時,主要因為移入的模擬降雨系統沒有觀測的降雨系統強。 無地形測試顯示,氣流受地形阻擋減速轉向造成平地降雨效應顯著。 END敬請指教 附錄 1.WSM6 2.Lin et al. 補充 資料來源 1997~2006年5、6月,解析度:1.125°×1.125°的ECMWF/TOGA資料。 1979~2005年6月,解析度: 2.5°×2.5°的ECMWF/TOGA資料。 1997~2006年5、6月中央氣象局自動雨量站(ARMTS)雨量資料,1977~2006年傳統測站雨量資料。 1997~2006年6月外逸長波輻射OLR ,時間間隔一天。 2005年六月中央氣象局雷達回波圖。 2005年六月12號七股雷達回波圖。 1997~2005年五、六月日本氣象廳JMA天氣圖。 OLR緯度平均 Precipitable Water (可降水量) 將比濕場(q)從1000Hpa積分到200Hpa 表示大氣中的可降水量: 關鍵字Froude number 判斷氣流遇到地形阻礙物(如山)時的氣流運動型態(過山或繞山) Fr=U/NZ =10/1.2×10-2 ×2000=0.42 U 平均風速=10m/s N 浮力頻率(Brünt-V?s?l?) =1.2×10-2 s-1 Z 障礙物高度=2Km Fr大,氣流過山 Fr小,氣流轉向 無地形 CTRL 無地形 CTRL 12JUN 2005 05LST 12JUN 2005 05LST (10-5 *1/s) 觀測 模擬 嚴老師提供 10~20N 110~120E 01 12 6 (1×10-10 K×m-1×s-1) 、(b)變形項 (c)傾斜項 (d)非絕熱項 H H H H H H H 6/1~6-15 6/1~6-15 6/1~6-15 08 15 243.0 0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