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矿床剥蚀程度研究现状综述.docx

发布:2017-12-08约1.48万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矿床剥蚀程度研究现状综述庄玉军1,曹新志1,黄良伟1,陈曹军2(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武汉430074;2.云南地质调查局,昆明650216)摘要:矿床剥蚀程度作为判断矿床保存现状、评价找矿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热点,但也是矿床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影响矿床剥蚀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活动、矿床类型、古气候以及成矿后矿床所遭受的剥蚀改造时间等。 矿床剥蚀程度的研究经历了定性→半定量→定量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能够用来判断矿床剥蚀程度的方法较多,如矿化垂向分带法、矿物标型法、矿物压力计法、原生晕综合轴向分带法以及地质热年代学方法等,但大多数方法仅能得出一个定性-半定量的对比结果,这使得现阶段矿床剥蚀程度的研究难以满足人们对其精确判断的要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矿床剥蚀程度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矿床剥蚀程度的因素,并着重对判断矿床剥蚀程度的有关具体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关键词:矿床剥蚀程度;判断方法;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P6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7849(2014)01-0171-07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矿床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以前矿床学研究一般只注意强调矿床成因和形成环境,即其“源-运-储”的问题,而忽略了矿床形成后的变化、保存问题。然而,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在其形成之后,由 于遭受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区域沉降或隆升剥蚀,矿床原始形成环境一般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定位环境。在地表风化剥蚀过程中,矿床的有些部分被 剥蚀而消失,有些部分则被保存下来,而对矿床的这种剥蚀程度或保存程度的正确认识恰恰是找矿前景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20世纪90年代,翟裕生在提出并系统地阐述成矿系统理论时,就把矿床形成后所经受的变化与保存条件作为成矿系统研究的重 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指出矿床学的研究重心已经 有由“源-运-储”向“源-运-储-变-保”转移的趋势[1-5]。矿床形成后的保存与变化条件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矿床学家的关注及研究,目前已成为矿床学以及矿产勘查学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作为矿床保存与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矿床剥蚀程度研究有助于查明矿床的保存现状, 对找矿潜力的评价及找矿方向的确定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矿床剥蚀程度的研究进展,分析影响矿床剥蚀程度的因素,并着重对判断矿床剥蚀程度的具体方法进行总结和评述。1矿床剥蚀程度研究进展作为评价找矿前景的重要途径之一,矿床剥蚀程度很早就引起了勘查学家的关注。在矿床剥蚀程度研究早期,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支撑,主要通过一些能够反映区域隆升剥蚀程度的野外宏观证据 对矿床剥蚀程度给予大致的判断,如古生物化石、古 地貌、区域地层厚度对比、岩体出露规模、岩相变化等证据[6]。随着矿床学相关理论和有关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矿床原始形成时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温度、压力、挥发分逸出度、成矿介质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等规律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从矿物的结晶形态变化、热电性变化、混入杂质的组成及含量变化、有关元素的比值变化、气液包裹体成分和温度、矿石结构构造、蚀变矿物组合以及 原生晕异常分带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7],并 可借此判断矿床的剥蚀程度。1977年,奥夫钦尼科夫等[8]提出了热液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认为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可以用于寻找隐伏矿床和判断剥蚀程度等。前苏联学者尼古林在研究某锡矿床中收稿日期:2013-03-25编辑:禹华珍基金项目: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科研项目河南卢氏张家山-宋家村一带多金属矿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研 究(2012025032)作者简介:庄玉军(1989—),男,现正攻读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方向的研究。E-mail:zhuangyujun@126.com通信作者:曹新志(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矿产勘查与评价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caox-inzhi2000@163.com毒砂的热电性时发现自外接触带到岩体内部,其热电系数呈P型→P、N混合型→N型的规律性变化, 并据此判断了矿床的剥蚀深度[9];陈光远[9]系统地提出了找矿矿物学的概念,并指出可通过矿物形态、 成分、结构、物性等标型特征,矿物共生组合以及近 矿围岩蚀变的研究来判断矿床的剥蚀程度;谢玉玲未完全剥蚀之前又发生了一次构造沉降活动,将矿床降至侵蚀基准面之下而最终被保存下来。因此, 在探讨构造隆升(沉降)对矿床剥蚀程度影响大小时,应对成矿后区域构造隆升(沉降)史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判断结果。另一方面,区域构造隆升(沉降)幅度控制着区域平均海拔np等[10]提出利用热电性参数(X)值计算矿体剥蚀率高度,而矿床剥蚀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