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六单元教案_07068.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6、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背诵法;
2、讲解归纳法。
教具准备:收录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字词,疏理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短文《三峡》。文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作的注释。《水经》是记载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较早的地理书。原文记载简略,郦道元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记载和自己游历各地的见闻给《水经》作注,写成《水经注》40卷。语言简洁精练,文字秀丽优美,给后代游记文学有很大的影晌。虽是地理专著,却有宝贵的文学价值。(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2、字词归纳: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阙”通“缺”。 哀转久绝 “转”通“啭”。
2)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至于夏水襄陵
3)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自:从,由)
自非亭午……(自:如果)
绝:沿溯阻绝(绝:断绝)
绝岩多生怪柏(绝:极、最)
哀转久绝(绝:消失)
4)词类活用:
乘奔御风 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清波。
由学生归纳,集体订正。
五、通释课文:
1、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语句意思。
2、不理解的圈画,小组交流。
3、集体全文通释订正。
强调个别句子的翻译,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研读课文:(亮点欣赏)
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订正及图解课文:
山——连绵不段,遮天避日(险峻美) 雄壮美
夏:急、猛(奔放美)
水—— 春冬:绿、清(清悠美) 秀丽美
秋:凄凉 (凄婉美)
表达了作者的无限赞美和欣赏之情。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把三峡的神韵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凄婉美。
及时练:结合练习题一完成。
明确: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明确: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为什么写四季之景时不按春到冬,而是夏春冬秋?
明确:
因为三峡夏季的水更能体现三峡险的特点,也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为后文结尾时的悲凉气氛作下伏笔。
五、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