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的法.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涯杂谈』隐 性 的 法 --解读“官场小说”里的潜规则
作者:yuweiyuwei 提交日期:2004-7-17 12:09:00
陈国刚
一
去年坊间流行一本叫《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的书,作者吴思在书中“发明”了一个词
汇--“潜规则”。根据作者的说法,潜规则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
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
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作者一边读历史,一边从历史事件、记载中
剥离出正式规则背后的潜规则,让人读来不禁为作者敏锐的洞察所吸引。读《潜规则》时,就常常禁不住
与现实中的种种现象联系,可毕竟自己一直没有踏入社会,对真实的生活所知甚少,所以更多时候是空发
议论而已。但从大学起就喜欢读小说,特别是描写现实的所谓“官场小说”。我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这些
小说看作是真实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希望从这些小说中看到我所不熟悉的但却能激起人极大兴趣的“官
场生活”。但当时读这些小说时大多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并没有去想故事背后的问题。读了《潜规
则》一书,脑子里有了“潜规则”这个概念后,突然觉得当时读的那些官场小说中的人、事渐渐在头脑中
变得清晰了,似乎感觉到了有一种东西其实中国社会几千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这就是一种叫做“潜
规则”的东西。
这种感觉被去年年底出版的一本小说加强了。这本小说叫《梅次故事》,作者王跃文。经常阅读当代
小说的人应该不会对王跃文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几年前他的一部小说《国画》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国
画》中的主人公朱怀镜调任荆都市梅次地委副书记后,就开始演绎他的《梅次故事》了。小说并没有多少
宏大的叙事,只是不厌其详地刻画人物的心理,于一件件琐碎、庸常的小事中,让读者自己体会小说背后
的深刻的东西。
有人说,有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梅次故事》这部小说时,试图发现的是官场中
的潜规则,即正式规章之外的隐性的法。我试图通过《梅次故事》这个文本,借助“潜规则”这个概念,
来解读小说里的官场中隐性的法。这些潜规则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这样的潜规则会替代正式的规则而在
现实中发挥作用?
二
读《梅次故事》,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对小说中的官员们的心理描写之传神。那些久经官场的大小领导
们,一个个八面玲珑,于复杂的官场中游刃有余。如果拿潜规则的概念分析这些官员们的行为,就会发
现,其实,他们只是遵循官场中的潜规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已。在阅读中,我特意拿潜规则的要求与官
员们的行为做了一下对比,我发现,凡是“成功”的官员几乎都是严格的遵循着潜规则的要求行事,而那
些“不成功”的官员,则往往是没有遵守潜规则的要求或者违背潜规则的要求。我在阅读官场小说的过程
中,越来越体会到《潜规则》的作者在读历史时体会到的,在中国社会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冠冕堂皇的正
式规定,而恰恰就是这些隐藏于正式规则背后的隐性的规则。那么,这些潜规则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将通
过小说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来回答这个问题。
几乎所有的官场小说都会谈到官员面对钱如何处理的情节。身在官场,手掌权力,如何面对金钱的诱
惑,的确是一个问题。按照一般小说的路子,官员面对金钱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坚持原则,拒之门外;另
一类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前一类官员,因清正廉洁而为百姓爱戴拥护;后一种官员,按照小说的发
展,最终总会受到正式规则也即法律的严惩,小说总在正义战胜邪恶,法律惩治腐败中结束。但实际生活
会是这么简单吗?《梅次故事》告诉我们,在如何对待金钱的问题上,官场中存在的潜规则并非如此简
单。
从正式规则来看,作为人民公仆的官员,理应清正廉洁,理应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但按照这种正式
规则行为的后果会是什么呢?朱怀镜刚到梅次地区不久,就有下面一个县长乘其醉酒之机给他送了十万元
钱。其后,虽然朱怀镜对于直接送钱的都是坚决拒收,但许多人把钱装在烟酒盒子里,让朱防不胜防。对
这些收来的钱,朱怀镜应该怎么处理?按照正式规则,无需考虑,理所当然应当上交。这里要说明的是,
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