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生物试题(带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5-2016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综合试题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值偏低
B.使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时,若顶部电灯未打开,则统计的物种丰富度会比实际值偏低
C.在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前,应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
D.用32P标记噬菌体,然后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并进行长时间的保温,之后搅拌、离心,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高
【答案】A
【解析】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若田鼠更难捕捉,则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高,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打开电灯会导致采集的小动物数偏多,这样使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大,从试管中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保温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释放出来后使上清液中有少量的放射性,群落的结构特征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正确;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共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将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切断,溶酶体是细胞的“酶仓库”,含有多种水解酶,所以吞噬细胞吞噬分解病原体,主要由细胞内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完成,RNA聚合酶能催化转录时双链DNA的解旋(双链DNA间的氢键断裂)和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形成RNA,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由图可知,酶缺乏时,酪氨酸不能转化为黑色素,会导致人患白化病,乙酰乙酸会导致人患苯丙氨酸酪氨酸该图反映了基因控制性状的一种关系,即基因通过控制的酶的合成来影响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摄入碘不足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导致对下丘脑与垂体的抑制减弱,则相应激素的含量增加,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间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种方式:(1)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激素→靶细胞(2)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细胞(3)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的间隙连接,在相邻细胞间形成孔道结构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分析题干以及实验柱形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的不同切段、植物激素的种类,无关变量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