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23张PPT)【中职专用】高教版2025基础模块上册.pptx

发布:2025-04-05约2.85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知人论世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写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全诗欣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整体感知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整体感知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景物描写的主体哲理思考的凭借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月”是全诗的灵魂

整体感知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春江、花林、流霜、白沙、扁舟、明月楼、离人、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贯穿全文的是一“月”字,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情感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明月情结。

整体感知-划分层次春江花月夜(1—8句)(9—16句)(17—36句)月色无垠月色纯净月下之景绘景月下之思月下之情人生无尽宇宙永恒思妇怀远游子思归哲理诗情

全文赏析-第一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景色美

全文赏析-第一部分描写出一幅江海相连、月共潮生、光照万里、春江月明的图画,境界开阔。①比拟;②诗人赋予月亮和海潮以生命;③用“生”写出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这四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图画?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全文赏析-第一部分前四句是从侧面描写(衬托)月光的素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则是从正面描写月光的纯净明亮。飞霜和汀上白沙的颜色和月色一样,所以觉察不到霜的飞洒,看不清白沙的颜色。哪些诗句正面描写月光,哪些是侧面描写?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全文赏析-第二部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哲理美

全文赏析-第二部分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虽有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基调哀而不伤。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全文赏析-第二部分个体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宇宙无穷,人类生生不息。所以“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这正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哲理美

全文赏析-第三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