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doc

发布:2018-01-31约3.2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姚媛媛 刘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杭州 310003)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8-0324-02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适合的护理方法,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在我院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466 例资料,观察并记录肾穿刺后病人的出血例数。分析病人肾穿刺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其中肾周血肿89例,占总数的13%,肉眼血尿15例, 占总数的3.2%,镜下血尿244例,占总数的52.3%不同性别的患者肾穿刺后的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的身穿患者肾穿刺后的出血情况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穿刺针数的患者肾穿刺后的出血情况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肾穿刺后的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通过及时有效的观察、实施有效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肾活检术 出血 护理 肾脏疾病分类复杂, 临床诊断常有困难,经皮肾穿刺活检(简称肾活检)是目前国内外采用最为广泛的肾活检技术[1],己成为明显诊断、判断预后以及对制定治疗方案的最重要依据。而作为一种创伤性检查,尽管穿刺技术不断改进,安全性越来越高,但并发症仍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要并发症是出血[2]。对我院466例肾活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出血的原因,总结其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2013年2月在本院行经皮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的肾脏疾病患者466例。男263例,女203例,年龄14-75岁,平均(38.8172) 岁。 1.2 方法 患者俯卧于硬板平车上,腹部下放一软枕,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应用美国Bard活检枪(均配相关16G槽切割式活检针)在B超引导下定位进行,穿刺部位为左肾或右肾的下极,一般取2条标本,穿刺发枪多为2次,必要时加发枪1~2次,术后以碘伏消毒伤口铺无菌纱布并固定好,加扎腹带。肾穿6小时后常规复查血常规,第二天复查肾脏B超。 2 结果 2.1 肾穿刺后患者总体出血情况 466例均为一次性成功。其中镜下血尿244例,肾周血肿89例,肉眼血尿15 例。每例患者穿刺1一3针,其中2针79例,3针5例,89例血肿的患者中,IgA肾病17例,肾小球微小病变5例,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4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3例,乙肝相关性肾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肾炎各2例。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肾淀粉样病变肾炎各1例。 2.2 肾穿刺术后患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2.2.1 不同年龄段患者肾穿刺术后出血情况分析 表1 不同年龄段患者肾穿刺术后出血情况分析 3 结论 466例肾穿刺患者中,肾周血肿89 例,占总数的13%,肉眼血尿15例, 占总数的3.2%,镜下血尿244例,占总数的52.3%不同性别的患者肾穿刺后的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的身穿患者肾穿刺后的出血情况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穿刺针数的患者肾穿刺后的出血情况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肾穿刺后的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4 护理对策 4.1术前护理 4.1.1心理护理 准备行肾穿刺术的患者,普遍存在紧张及恐惧心理,术中配合欠佳等,护理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并仔细讲解肾穿刺术的重要性、安全性、方法、术前准备、配合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并发症及我院我科开展该手术以来的穿刺技术水平、成功率及效果,并介绍其与肾穿刺术后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交流,以消除患者恐惧情绪,减轻患者思想负担,积极配合。 4.1.2术前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有无出血病史、心肺疾病,有无使用抗凝及活血类药物,女病人是否月经期,血压控制情况,B超了解肾脏情况;协助做好血常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血型,术前四项,肾功能,必要时配血等;术前1d指导患者训练屏气30s,床上解大小便;术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急性肾衰患者穿刺前必须进行充分无肝素透析治疗,降低毒素水平,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3]。 4.2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俯卧于操作台上,上腹部垫以软枕,使肾脏顶向背部,穿刺时确保肾脏位置相对固定是避免术中术后大出血的关键[4]。术中行B超定位及局麻前,可与患者简单交流,转移患者注意力,并再次说明在穿刺瞬间如何屏气配合等。遇到不会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