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前与宰后检疫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版权所有:管峰 南京农业大学 宰前与宰后检疫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宰前检疫的意义(1) 1.及时发现病畜,实行病、健隔离,防止疫病散播。 2.宰前检验能够发现许多宰后难以发现的疫病。 宰前检疫的意义(2) 3.有些恶性传染病(局部炭疽、马鼻疽、马流行性淋巴管炎、气肿疽、恶性水肿等)生前有特定的临床表现,在宰前检验中多能发现,如能在进入屠宰加工车间之前及早发现,及时剔除,及时处理,则对于防止污染环境,防止病原菌扩散,提高生产率,减少损失,都是大有好处的.(发现特定传染病) 4.防止宰杀国家禁宰的牲畜,如耕畜、种畜、幼畜和适龄的母畜等。 宰前检疫项目与方法(1) 查证验物:(1)县境内的动物:查看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经运输的还应查看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是否完备和有效,证物是否相符等。 (2)县境外的动物:查看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是否完备和有效,证物是否相符等。 宰前检疫项目与方法(2) 群体检查: 静态;动态;食态 个体检查:看;听;摸;检 宰前检疫的处理 准宰:经宰前检疫合格的 急宰:经检查无碍肉食卫生的一般性疾病的。 缓宰:未确诊的、有治愈可能的。 禁宰:患有国家规定的烈性传染病的或受保护的动物。 禁宰(1) (1)凡符合政府禁宰或保护条令的牲畜,一律禁宰。 (2)确诊为恶性传染病的屠畜禁宰。 (3)因患有或疑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的畜尸或其他传染病及一般疾病死亡的畜禽,不得冷宰食用(应工业用或销毁)。 禁宰(2) (4)在牛、羊、马、驴、骡畜群中发现炭疽时,患畜禁宰,其同群的全部牲畜立即测温、分群,分别对待;体温正常者急宰;不正常者隔离治病,注射有效药物,观察3日,无高温及临床症状时屠宰;如不注射有效药物,需隔离14日,无高温及临床症状方可屠宰。 (5)经炭疽疫苗预防注射的家畜,未超过14日的禁宰(检疫证明)。 禁宰(3) (6)被狂犬病或疑似狂犬病患畜咬伤的家畜。 (7)确诊为野兔热的兔,应采取不放血的方法扑杀销毁,禁止屠宰食用。 急宰(1) (1)无碍肉食卫生的一般性疾病和患一般传染病而有死亡危险时,急宰。必须出具急宰证明。 (2)凡疑似或确诊为口蹄疫的家畜,立即急宰。同群亦全部急宰完。 急宰(2) (3)患布病、结核病、肠道传染病、乳房炎和其他人畜共患病的病畜急宰。 (4)患鸡新城疫、鸡瘟、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鹦鹉热、禽霍乱、禽伤寒、副伤寒的家禽应急宰。 (5)兔患巴氏杆菌病、伪结核病、坏死杆菌病、脓毒症、球虫病者急宰。 缓宰(1) (1)一般性传染病和其他普通病,如轻伤、过度疲劳、软弱等。 (2)发现无淘汰证明书的役畜、种畜、母畜、乳畜,应缓宰,经核实后再论。 缓宰(2) (3)肥度不够的成年牲畜、体重不合格的幼畜、怀孕母畜,均应暂时饲养一段时间,待母畜分娩后,弱小牲畜肥育合格后再宰。 宰后检疫的意义 判定宰后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价值。 按照国家法规对产品进行卫生评价。 保证食品安全和人员身体健康。 控制动物疫病传播。 宰后检疫的目的 发现和检出对人有害及可致病的肉和肉品。 剔出有害于其他动物和有害于公共卫生的肉类,并继而进行处理。 宰后检疫的一般要求 1.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进行,养成习惯,以免漏检。 2.为了保证肉的卫生质量,只能在一定的部位切开,而且应有一定的限度。 3.检验中如遇到病变或污染病畜肉尸,应立即把用过的刀钩放2%烧碱内消毒。 宰后检疫的方法(1)感官检查 1.视检:观察皮肤、脂肪、关节、天然孔和各种脏器的色泽、大小和组织性状是否正常。 2.触检:必须触摸,判断组织、器官的弹性和硬度有无变化。 3.剖检:用器械切开并观察肉尸和脏器的隐蔽部分或深层组织变化。 4.嗅检:对某些开始腐败但变化不明显的肌肉以及药物中毒死亡的畜剔肉进行检疫。 宰后检疫的方法(2)实验室检查 病原检验:对样品直接涂片镜检,必要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实验。 理化检验:考察肉新鲜度的指标,如球蛋白检验和pH值检验。 血清学检验:针对性地检验某种疾病时采取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凝集反应等方法鉴定疫病的性质。 宰后检疫程序 屠宰 宰后登记及项目 肉尸编号 屠畜种类 产地名称 疾病名称 病变组织器官及病理变化 检验结论及处理意见 宰后处理 ①合于食用。 ②无害化处理。 ③化制(炼制工业用油)。 ④销毁。 宰后必须检疫器官 头、肺、心、肝、脾、肾、胃、肠与肠系膜、母畜生殖器及所属于淋巴器官。 头部检查 头部检查刀式图 内脏检查 心、肝、肺、胃检查刀式图 三腺摘除的意义 甲状腺:分泌见甲状腺素,干扰人体正常内分泌,影响下丘脑,引起神经和体液失调。 肾上腺:分泌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引起水、盐、糖和蛋白的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系统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