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外口腔颌面外科学名解简答期末.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解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麻醉: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使患者整个机体或机体一部分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疼痛的治疗。
局部麻醉:简称局麻,是指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疼痛消失的方法。
表面麻醉:是将麻醉剂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使浅层组织的痛觉消失。
浸润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入治疗区组织内,以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
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晕厥:是一种突发性、暂时性意识丧失。
过量反应: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入血液循环的局麻药量超过分解速度时,血内浓度升高,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出现的中毒症状。
阻生牙:是指由于邻牙、骨或软组织的阻碍而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干槽症:拔牙后2-3d后有剧烈疼痛,并可向耳颞部、下颌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变性的血凝块,腐臭味强烈。
口腔种植学: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种植外科、种植义齿修复、种植材料、种植力学及种植生物学等内容。
骨结合:即指在光镜下埋植在活骨的种植体与骨组织直接接触,其间不存在骨以外,如结缔组织等组织。
袖口:上皮细胞粘附在种植体表面而形成生物学封闭。
骨再生膜引导技术(GBR):采用生物材料制成的生物膜在牙龈软组织与骨缺损之间人为地竖起一道生物屏障,阻止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及上皮细胞长入骨缺损区,确保成骨过程在无成纤维细胞干扰的前提下逐渐完成,最后实现缺损区完全的骨修复。
感染:是指由各种生物性因子在宿主体内繁殖及侵袭,在生物因子与宿主相互作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局部组织反应的疾患。
智牙冠周炎:是指智牙(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颌骨骨髓炎:由细菌感染以及物理或化学因素,使颌骨骨组织产生的炎性病变。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及根尖脓肿的基础上发生。炎症先在骨髓腔内发展,再由颌骨中央向外扩散,可累及骨密质及骨膜。
边缘性颌骨骨髓炎:系指继发于骨膜炎或骨膜下脓肿的骨密质外板的炎性病变,常在颌周间隙感染基础上发生。
新生儿颌骨骨髓炎:一般指发生在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放射性颌骨坏死:是骨组织受大剂量辐射后引起的慢性疼痛性感染及骨坏死以致形成死骨的特殊过程。
疖:引起单一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者,其病变局限于皮肤浅层组织。
痈: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者,其病变波及皮肤深层毛囊间组织时,可顺筋膜浅面扩散波及皮下脂肪层,造成较大范围的炎性浸润或组织坏死。
二次弹片伤:在火器伤时,被击碎的牙碎片还可向邻近组织内飞溅,造成二次弹片伤,并可将附着于牙上的结石和细菌等带入深部组织,引起创口感染。
清创术:对局部创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是预防创口感染和促进组织愈合的基本方法。
Le Fort I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到上颌窦突缝。
Le Fort II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和颧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有时可波及筛窦达颅前窝,出现脑脊液鼻漏。
Le Fort III型骨折:又称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颅面分离骨折。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常导致面中部拉长和凹陷。此型骨折多伴有颅底骨折或颅脑损伤,出现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
爆裂性骨折:某些来自正前方的打击力可造成眶内压力急剧增加,致使眶腔下壁向下塌陷到上颌窦,发生特征性的单纯眶底骨折。
全面部骨折:主要指面中1/3与面下1/3骨骼同时发生的骨折。
皮脂腺囊肿: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的潴留型肿瘤。
涎瘘:是指唾液不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面颊皮肤表面。
舍格伦综合征(SS),又称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外分泌腺的进行性破坏,导致口腔黏膜及结膜干燥,并伴有各种自身免疫性病征。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并非指单一疾病,它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又有相同或相似临床症状的一组症状的总称。一般都有颞下颌关节区及咀嚼肌肌痛;下颌运动异常和伴有功能障碍以及关节弹响、破碎音及杂音等三类症状。
颞下颌关节脱位:髁突脱出关节窝以外,超越了关节运动的正常限度,以至不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