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ppt

发布:2019-01-29约2.81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茶与宗教 道家的学说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茶与宗教 人化自然 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茶与宗教 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茶与宗教 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中国茶文化 第三讲 茶与宗教 中国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正:儒家的正气 清:道家的清气 和:佛家的和气 雅:茶文化本身的雅气 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的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茶与宗教 “三家” 儒家、释家(佛家)、道家精神影响了中国主流文化几千年 茶与宗教 一、茶与儒家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亦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茶与宗教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茶与宗教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義),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茶与宗教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禮),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茶与宗教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茶与宗教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茶与宗教 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 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 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茶与宗教 二、茶与佛家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 (一)坐禅时可以通宵不眠; (二)满腹时,帮助消化; (三)茶为不发之药,于是喝茶就成为佛教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事。 茶与宗教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 茶与宗教 中国禅宗的坐禅(定、慧),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因此,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茶与宗教 茶与僧人释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生卒年不详,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善烹茶,作有茶诗多篇,并羽陆羽交往甚笃,常有诗文酬赠唱和。他不仅是诗僧,又是个茶僧 。 茶与宗教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