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茶文化-茶与宗教.ppt

发布:2019-08-07约2.55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茶文化 之 茶与宗教 茶的起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儒、佛、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包含着纯正深刻的哲思。 中国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正:儒家的正气 清:道家的清气 和:佛家的和气 雅:茶文化本身的雅气 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的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一、茶与儒家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亦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義),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禮),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何谓信? 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 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 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二、茶与佛家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 僧人饮茶,还在于茶的自身功能,佛教中,禅宗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委不倚,聚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清心醒脑的茶叶便应运而生。饮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破解寂枯,而且和佛家倡导的内心平静、意念集中、修身养性的精神不谋而合。于是佛门弟子争相饮茶,并以茶供佛,以茶示礼,以茶结善缘,把禅宗哲学思想融入宗教茶事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佛门茶道文化。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 (一)坐禅时可以通宵不眠; (二)满腹时,帮助消化; (三)茶为不发之药,于是喝茶就成为佛教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事。 中国禅宗的坐禅(定、慧),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因此,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 茶与僧人释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生卒年不详,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善烹茶,作有茶诗多篇,并羽陆羽交往甚笃,常有诗文酬赠唱和。他不仅是诗僧,又是个茶僧 。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是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所言饮茶“稍与禅相近”,主要指茶能清人之思,从而保存人性之“真”。 禅宗追求的是“真如佛性”,可见,通过饮茶亦能认识到自己的佛性并保持这种“佛性” 那么,饮茶便和参禅有了同等的作用,都能达到‘真如佛性”的本体境界。 关于“茶禅一味” 品茗是一个“道由心悟”的过程 。爱茶而不拘泥于茶,才能成为一个好茶人。一个好茶人就是一个智者,他能在茶中找到心道。 茶禅一味,道出的是一分宁静,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一杯茶中,你喝出的是人生的味道。 茶的味道与人生相近,也与哲学相近。 三、茶与道家 道家思想以老庄为代表,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 。 道教教义和道家思想与我国茶文化密切相关。道教崇尚自然,追求人生淡泊,追求境界超脱,渴望羽化成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以及老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 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