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指南频道】2014+年美国心房颤动管理治疗指南`.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4年美国心房颤动管理治疗指南
梁峰 胡大一 沈珠军 方全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风险评分,抗凝治疗,心室率控制,心脏节律控制
2014年3月28 日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 )、美国心脏协会(AHA )与美国心律学会(HRS )
联合美国心外科学会 (STS ),共同发布“2014年房颤患者管理指南”,由于近年许多新的
研究和新型药物的出现,需要进一步更新指南,本文简要阐述其执行概要。
一、房颤的临床特点和评价
1、房颤定义
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出现不协调的心房激动并导致心房收缩无效。心
电图特征包括:R-R间期不规则,规则有序的P波消失,代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
2、房颤的临床分类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作7天内,可自行转复窦律或干预治疗转复,房颤可能以不同
的频率反复发作。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7天。长期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 12个
月。永久性房颤:当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放弃恢复和/或维持窦性心律的进一步尝试时,使
用永久性房颤这个定义。接受房颤律代表患者和医生对治疗的一种态度,而非房颤的一种病
理生理固有属性。由于症状、干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和临床医生喜好的变迁,对房颤律的
接受可能发生变化。非瓣膜病房颤: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或生物人工心脏瓣膜、或
二尖瓣修复术的房颤。
以上房颤的临床分类以发作持续时间和一种简单的方案描述。植入式循环记录仪、起搏
器、植入式除颤器可能记录异常心房节律(包括房颤)的发作频率、心率、以及持续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3、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当结构和/或电生理异常使心房组织改变,从而促进异常激动的形成和/或传播,导致房
颤发生。这些异常是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引起,以致于房颤代表多种疾病途径和机制的最后
共同表现,但尚未完全清楚。
心脏外因素(高血压、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甲亢、饮酒/药物)、炎症氧化应激、房
性心动过速的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遗传变异(离子通道病、心肌病)引起心
房结构的异常,导致心房纤维化、扩张、缺血、浸润和肥大,促使房颤发作。房性心动过速
的重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遗传变异(离子通道病、心肌病)、自主神经系统活
化引起心房电异常,导致心房异质性增加、传导减慢、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缩短、自律性
增加以及异常的细胞内钙转运,同样促使房颤发作。
4、房颤的风险因素和相关的心脏病
多种临床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异常、以及生化结果异常导致房颤的风险增加。临
床风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肥胖、阻
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胸外科手术、吸烟、运动、饮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脉压增加、欧
洲人后裔、家族史、遗传变异。心电图风险因素为:左室肥大。超声心动图风险因素为:左
房增大、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左室壁厚度增加。生化风险因素为:C反应蛋白和B型脑钠
肽增高。
5、临床评价
I类推荐:推荐心电图记录以确立房颤的诊断 (证据级别:C )。
房颤患者最初的临床评价至少应包括: (1)症状和体格检查明确下列因素:房颤相关
的症状表现和性质,房颤的临床类型(阵发、持续、持久),首次有症状房颤的发作或发现
基金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资助(2009-3-68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2009-3261 )
作者单位:102600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心内科(梁峰);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
100730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沈珠军,方全)
通信作者:方全,E-mail: fangquan@
房颤的日期,房颤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以及触发和终止的模式,对使用药物
的反应,任何潜在的心脏病或可逆性临床风险因素 (如甲亢或饮酒量)。(2 )心电图用于
识别以下因素:心脏节律(验证房颤),左室肥大,P波间期和形态或颤动波,预激综合征,
束支阻滞,既往心肌梗死,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测量和随访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相关的R-R 间
期、QRS波、QT间期。(3 )经胸超声心动图用于识别下列临床情况:瓣膜性心脏病,左房
和右房的大小,左室和右室的大小和功能,右室峰值压力(肺动脉高压),左室肥厚,左房
血栓(低敏感性),心包疾病。(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