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马铃薯是我国五大主食之一,随着栽培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很大提升。但是马铃薯病虫害也随即蔓延,其病虫害种类多,发生的态势比较复杂,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马铃薯常发生的病害主要有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等;虫害主要是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本文针对其中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症状及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在我国各地都有栽培,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北方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近几年因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的侵害,从而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必须对病虫害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防治上应以采用无病种薯为主,辅以选用抗病品种和严格检疫制度,结合实行轮作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
一、马铃薯早、晚疫病
1.病原菌区别: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但是早疫病病原是茄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该菌属兼性腐生菌。晚疫病的病原是致病疫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菌是一种寄生性水平较高的专性寄生菌。
2、危害:二者均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而且潜育期短,侵染速度快,多次浸染,多次发病。如果遇上多雨潮湿年份,可爆发流行,减产50%左右。
3、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菌在潮湿的情况下,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产生孢子,并由风力传播。早疫病产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发生早,但其生长传播却更少地依赖于叶片表面的长时间潮湿而且发展速度较慢。晚疫病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侵入健康的叶片组织,产生新生孢子。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很快会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再度传染。
4.防治技术:
(1)种植抗病品种:可以在病害流行年份大大减轻因病害造成的损失。(2)减少初侵染源 :在播种前,要严格精选,淘汰病薯,只种健薯。(3)加强栽培,控病管理: 结合整地施足优质有机底肥,起高畦种植,及时中耕除草培土降低田间湿度,勿过重偏施速效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在病害流行年份,适当提早割蔓,2周后再收取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机会,降低薯块带菌率。(4)药剂防治:应尽可能选用既治早疫病,又对晚疫病有效的药剂。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立即拔除并用58%雷多米尔(即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喷雾防治。发现早疫病病株后,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喷雾。
二、马铃薯黑胫病
1、危害症状
属细菌性软腐病害,侵染茎和块茎,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而以幼苗最多。黑胫病主要侵染茎或薯块。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心叶黄化、变小、卷曲,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腐烂处有臭味。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多半死亡。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并产生黏液,有臭味。
2、传播途径。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利于发病,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造成严重的侵染,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扩展。带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
3、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1)选用无病种薯或幼壮薯整薯播种。(2)催芽或晒种,淘汰病薯。(3)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特别是留种田更要细心挖除,减少菌源。
化学防治:用55%敌克松按种子量的0.1%拌种,或者将55%敌克松350g与15~20kg干土拌匀后直接撒施在马铃薯播种沟内。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及时拔除,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雾。
四、马铃薯环腐病
1、症状:此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侵染。随病情发展,病株根、茎、蔓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会溢出菌液。
2、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病菌生长温度2―36℃,适宜温度为20―23℃,地温19―28℃有利于病害发展。病菌随种薯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面越冬。未曾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薯调运。
3、防治技术:
(1)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2)严格选种。播种前进行室内晾种和削层检查、彻底淘汰病薯。切块种植,切刀可用53.7%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400倍液浸洗灭菌。切后的薯块用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47%加瑞农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3)生长期管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