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技术.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防治措施 1、人工捕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间,组织群众利用其成虫有假死的习性,用薄膜承接并叩打植株,使之坠落,收集灭之。或进行药水盆捕杀。早晚时间成虫在叶面危害时效果较好。 2、人工摘除卵块:鉴于马铃薯28星瓢虫的卵在叶背集中呈块状,颜色鲜艳,每块数十粒,所以及时进行人工采卵歼灭是一种降低虫口、减轻后期防治压力的有效办法。 3、灯光诱杀成虫:利用害虫趋光性,晚上灯光或杀虫灯诱杀成虫。 4、农药喷雾防治:在马铃薯大田生长期间,调查如有28星瓢虫造成危害时,可选用无公害、低毒、低残留农药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剂1000倍、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25%灭幼脲500倍等药剂均匀喷雾。交替用药,统一连续防治。害虫卵、幼虫、蛹在作物叶背隐藏,喷药时需注意喷布均匀到位。 12 马 铃 薯 甲 虫 防治方法 ①轮作倒茬 与谷类、大豆、玉米作物轮作 ②人工捕虫 ③土壤处理 播种后越冬成虫出土前,用3%呋喃丹颗粒剂2.5kg,掺细砂20kg,沟施处理土壤。 ④化学防治 一代幼虫化防:2.5%溴氰菊酯(敌杀死) 、或20%氰戊菊酯(杀灭菊脂)、或2.5%氟氯氰菊酯乳油(功夫)。二代幼虫化防:40%辛硫磷 ⑤加强检疫 对来自疫区的薯块、水果、蔬菜、包装材料及运载工具实施检疫和除虫处理。对上述检疫物可使用2.5%溴氰菊酯(敌杀死)2000倍液喷雾、或用磷化铝熏蒸,按56%磷化铝片剂5g/m3,气温20℃以上,密闭熏蒸48h。 温馨提示: 本PPT课件下载后,即可编辑修改, 也可直接使用。 (希望本课件对您有所帮助) (二)传病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薯带病是主要的病原。尤其是切块播种,病薯可通过切刀把病菌传给健康块茎。而且病菌还可由运输工具如草袋、筐和机具带病菌后传播给健康块茎。但土壤并不传病。环腐病生长最适宜温度是20-23度,而田间发病的适宜温度是18-20度,土壤温度超过31度,病害受抑制。 (三) 防控措施 1.建立种薯田。利用脱毒苗生产无病毒种薯和小型种薯。实行整薯播种,不用切块播种。 2.播种前淘汰病薯。出窖、催芽、切块过程中发现病薯及时清除。切块的切刀用酒精或火焰消毒,杜绝种薯带病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3.选用抗病品种。 4.从无病区调种,防止病害扩大蔓延。 7 马铃薯黑胫病(一)症状识别 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种薯染病腐烂成粘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变黑,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三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 成株期马铃薯黑胫病的症状出现迅速,晴天更为明显,叶片凋萎下垂,发病早的可全植株凋萎,但不卷叶。最明显的症状是茎基(接近地面的地上和地下数厘米内)变为褐色,变黑的茎迅速软化腐烂,茎秆极易从土中拔出,拨出后可见顶端带有母薯的腐烂物。发病茎杆常自动开裂。 后期植株矮化变黄,叶片向上反转,茎基棕色或棕黑色,茎杆破裂后出现大量粘液。 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 黑胫病病薯 环腐病病薯 (二)传病途径和发病条件 种薯带菌,土壤一般不带菌。病菌由切刀传病,也可从块茎皮孔侵入组织后发病。病株结的块茎,病菌从匍匐茎进入块茎,并首先在脐部组织发生腐烂,而后延伸使整个块茎腐烂。 土壤湿度大、温度高时,植株大量发病。在土壤湿度小时,发芽生长的植株不会马上发病,而在土壤湿度大时即出现病症。病菌在15-25度都能致病,病菌发育的适宜温为23-27度。 (三) 防控措施 1、建立无病留种地,生产无病种薯。 2、种薯播种前进行严格检查,并在催芽时淘汰病薯。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后播种。 3、选排水条件好的土地种植马铃薯,防止土壤积水或湿度大,导致病害发展。发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掉,拔除病株的空穴应用生石灰消毒,将拔掉的病株深埋土中,以免再传染。 4、切刀用酒精或火焰消毒。 5 、药剂防治:用0.2%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每公斤用500毫克硫酸铜浸种10分钟后取出晾干播种。 5、黑胫病是引起烂窖的主要病害之一,收获、运输、装卸过程防止薯皮擦伤。入窑后加强管理,窖温控制在l-4℃,要求透风良好。 8 马铃薯疮痂病 (一) 症状识别 主要侵染块茎,先是在表皮产生浅棕色的小突起,几天后形成直径0.5厘米左右的圆斑,病斑表面形成硬痂,疮痂内含有成熟的黄褐色病菌孢子球,一旦表皮破裂、剥落,便露出粉状孢子团。根据病斑形态可分为突起型疮痂病和凹陷型疮痂病。块茎膨大期连续阴雨,土壤湿度大易引起发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