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阴阳五行小结》.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七讲《小结
前几节课关于阴阳六气和中医认识论大概讲了一下。很多人关于这方面理解还有不足的地方,所以这节课我主要就以前讲过的几节课再给大家重复和讨论一下。其实中医就这么点东西。把这些东西都讲透澈了,以后的东西就是自己钻研了,自己看书都行。很多东西我讲出来的也不一定全面,不一定好,但是基础的东西,它的根本是一样的。建立在这之上的用方用法、个人的理解、个人产生出来新的思维方法,这是每个人的特质。这个学习的必要性不是太大。咱们先回忆一下。首先,第一堂课我来的时候就跟大家讲,我们既然学中医,学中医要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一个信念,这个是支持我们最终学下去的一个动力。要不然,很多人学到一定程度就会懈怠,就停滞了,包括那些古往今来很多大家都一样。没有目标,没有愿力,或者目标暂时达到了,他就没有动力了,他的医学就停滞了。在不断的临床之中,有时候受挫,有时偶尔会反思一下。由于没有动力,反思也不深刻,这是肯定的。由于这样一代一代下去,中医学很多时候就变成一个手段,一门技术,为了解除病痛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真正的去研究人天奥秘的这么一门深奥学问。古人做学问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都是学者,都是学一些以科学技术为根本的东西。古人做学问是身体力行,是身心合一这样来做学问的。所以我开宗明义,第一点就说,必须要目标深远,有一个良好的愿望,这样能支持我们一路学下去。而这个心愿是真正切实切身由心而发的。不能说,大家都说,“他这个愿望好,这么样对”,你就跟着这么样想,这么做。这不是自己的。每个人学医都有自己切身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解决一下暂时眼前的问题,个人身体上、生理上的一些困惑,这个就不用来跟我学。秉这个基础,然后我向大家讲了,学医必须有一颗出离心。什么叫出离心?上回讲的,孙悟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个比较抽象的话。出离就是要超脱。超脱的心境,不为外在,不为内在,不为自己的各种感情,不为各种外在物质所左右,就是有这么个心量。怎么个心量呢?你必须自己要有道才有心量。病人过来了,病人感觉身心痛苦,这时我们做大夫的或多或少就会有些紧张,尤其是没有经常经历过这种治疗的。你一紧张,就会产生患得患失,得失之间就很容易出差错。病痛,病人焦急,你可以去关心他,可以去体会他,但是你一定不能为其所困,为其所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大家都随便聊聊这节课。就是说,我们面对病人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跟病人之间存在两种关系。第一种,利益关系,他来你这儿看病,照顾你生意,但是这层关系可能对于我们真正学医的人来说,这是很浅的,以后真正独立干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些。第二层,医患关系,你要治这病,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想把病治好。病人由于身心痛苦太深,甚至危及生命,在社会上,或者在病人看来,这个事情非常大,责任相对重一些。这个事情一旦摆在你跟前了,病患以及家属的期望值以及迫切心又比较重,这个时候无形中就会产生很多压力。我们怎么样去摆脱这种压力,然后看病时候切入疾病的本质,这是我们需要有的心态。不能说,久经沙场就行了,时间长了就行了,那刚开始怎么办?有时候时间长也不见得行。这就是刚开始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一般人刚开始就是,我就为了给病人解除病痛,让病人暂时舒服。这个目标是非常短浅的。我们给病人看病绝对不是为他服务。所以,你们以后如果给病人看病,如果去当大夫,一定要把这个状态摆正。你叫“施舍医药”。你可以无条件地给病人看病,不求任何回报,但一定要有这个态度,你去施舍医药,是为了把他这个病治好。你一定要把你跳到事外,跟这个没有关系。要不然你跟这里面的利益搅在一起,就会有很多厉害牵扯。所以,很多人行医,目的是为了经营,为了赚钱,慢慢的,他气息就不纯,医术也比较浑浊,心态透脱不出来了,医术也一样。这是我们从古到今讲的,我们医生要抱着一颗施舍医药的态度去给病人治病。施舍医药是什么态度?病人首先要虔诚,求你看。然后,我会尽我所能给你看。这是以医生为主,以病人为辅。这个位置一定要确立。这个位置如果确立不好,不要看病。扁鹊说过;病不信医者,病必不治。以医生为主,不能说以病人为主。病人说,你就帮我把这个痛苦给我解决算了,好像你只是他请来帮忙的。他的心态依然是烦躁,依然是自以为是。很多疾病跟病人的心态息息相关。如果你能研究深刻的话,以至于从脉象上,从情绪上,能指导他的身心调整的话,他还是这种态度的话,你们俩没有办法沟通,这个效果就很肤浅。这个沟通不是简单的你教他去怎么做些心理治疗,不是这样的。它是有内在的,潜移默化的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之间就完成了。在临床上,我的很多病人就是这样,心态能完全放下来治病的,效果都非常好。不过这其中也存在一种手段,你怎么样叫病人放下来?怎么样叫他信服你?这有时候也存在一些方法。但是最根本的,我们就要有种姿态,我们是在施舍医药。我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