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与不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阴阳五行与不寐 五 行 学 说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与自然、人体对应表 不 寐 不寐又称 “失眠” ,即失去正常的睡眠;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 足 五音内容 成功案例(一) 成功案例(二) 调理脾胃须单举 两腿徐缓挺膝伸直,左掌上托至头上,掌心朝上;同时右臂内旋,掌心朝下(吸)。左上撑,右下按,力达两掌根,舒胸展体,拔长左腰体(暂时闭气);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慢下落;左臂屈肘外旋左掌经面前落于腹前(呼)。右单举呼吸方法同左单举。 作用:调和脾胃两经的阴阳,增强人体正气,主治脾胃不和之症。 五劳七伤往后瞧 两腿徐缓挺膝伸直,两臂充分外旋,掌心向外旋,头向左后转(吸);松腰沉髋,身体重心缓缓下降,两膝关节微屈,两臂内旋按于髋旁(呼)。右后瞧呼吸方法同左后瞧。作用:疏通带冲二脉及胆经,治疗劳损引起的颈椎和腰椎疾病。 摇头摆尾去心火 ①过渡式,身体重心左移,左脚向左大开立;同时两掌上托至头上方(吸),两腿徐缓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臂向两侧下落两掌附于膝关节上方(呼)。此式呼吸以上肢动作为主。②身体重心稍升起(吸),而后右移,身体躯干向右倾,随之俯身(闭气);身体重心左移,上体由右向前向左旋转(呼);重心移至双腿,头向后旋摇(吸),上体下沉成马步(呼)。左摇头摆尾没有过渡式,呼吸方法同右式。作用:通心包经、心经、小肠经,治疗心火旺所致的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和脚步不稳,增强腰力、腿力和眼力。 两手攀足固肾腰 ①过渡式,两腿挺膝伸直收左脚开步站立,两手经侧上举(吸);两臂屈肘,两掌下按胸前落于体侧(呼)。②两臂上举(吸);两臂屈肘,两掌下按经胸前(呼);两掌心旋向上,掌指顺腋下向后插沿脊柱两侧向下摩运至臀部(吸);上体前俯,两掌沿两腿后向下摩运经脚两侧置于脚面(呼)。作用:通肾经和膀胱经,强筋骨、固腰肾,治疗腰酸背痛,手脚麻木、腰膝酸软等症状。 攒拳怒目增力气 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开步(吸);两脚徐缓屈膝半蹲成马步,两手抱拳于腰间(呼);身体重心微微提起(吸);屈膝成马步的同时,左拳徐缓用力向前冲出(呼);左拳变掌外缠绕(吸);左掌变拳屈肘回收至腰间(呼)。作用:疏通肝经、胆经,治疗气血两虚、头昏目眩、头重脚轻,增强臂力、腰力、腿力和眼力。 背后七颠百病消 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并步(吸);并步直立两拳变掌收于体侧(呼);两脚跟提起,头上顶(吸)。两脚跟下落震动地面(呼)。作用:利用颤足使得脊柱得以轻微的伸展和抖动,扶正祛邪,疏通任督二脉,贯通气血,消除百病。 收势 两臂内旋,向两侧摆起(吸);两臂屈肘,两掌相叠置于丹田处(呼)。两臂自然下落还原时则体态安详,周身放松,呼吸自然。 土系房间 水系房间 金系房间 五音在不寐中的运用 五脏相音理论见诸于 《黄帝内经》 ,已经失传 2000 多年。五脏相音理论认为五脏具有不同的声音 ,五脏脾、 肺、 肝、 心、 肾相应于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可以根据人们声音的变化 ,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提示应当进行何种经络调理和饮食调理 ,最终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素问 ·五脏生成篇第十》 曰: “夫脉之大、 小、滑、 涩、 浮、 沉 ,可以指别;五脏之象 ,可以类推;五脏相音 ,可以意识;五色微诊 ,可以目察。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 ”” 《素问 ·金匮真言论第四》 、 文献摘要(一)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曰: “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审清浊 ,而知部分;视喘息 ,听音声 ,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 ,而知病所主;按尺寸 ,观浮沉滑涩 ,而知病所生。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和 《灵枢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等均提及五音所对应的五脏:宫音对应脾、 商音对应肺、 角音对应肝、 徵音对应心、 羽音对应肾。五脏位于里 ,属阴 ,与六腑相表里 ,互为阴阳。是以知辨别声音是传统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但是以耳朵分辨声音 ,对个体素质的要求极高 ,可能是五脏相音诊疗技术失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献摘要(二) 《黄帝内经· 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藏主冬 ,冬刺井;色主春 ,春刺荥;时主夏 ,夏刺输;音主长夏 ,长夏刺经;味主合 ,秋刺合。是谓五变 ,以主五输。”“病在藏者 ,取之井;病变于色者 ,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 ,取之输;病变于音者 ,取之经;经满而血者 ,病在胃 ,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 ,取之于合 ,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变也。 《黄帝内经·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阴阳二十五人相应于二十五音 ,即宫、 商、 角、 徵、 羽五音 ,每音再分五个音 ,则为五五二十五音 ,与阴阳二十五人相应 ,可见声音是区分阴阳二十五型人的一个鉴别参数。 《黄帝内经· 灵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