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及对策
卓亚维 王颍昭 呼亚利 张英贤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调节不良心理反应,以维护和恢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方法:分析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的原因,探讨自我心理维护和社会帮助方式。 结果:精神科特殊的工作环境及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严重损害了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结论:通过切实有效的自我心理维护、强化各种支持系统及社会帮助,使精神科护理人员亚健康状态得到调整,以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心理反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394-02
精神科护理人员每日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承受的各种压力,使护理成为一种高风险职业[1]。如何克服不良心理反应,维护自我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是精神科护理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
1精神科护理人员不良身心反应
11紧张、害怕、失眠、梦魇:
护士需要把患者的安全护理放在首位。因此,护士不仅要完成每日的诊疗护理任务,还要将重点患者放在护士的视线之内,执行24h巡视制度。多数有自杀、自伤、伤人及外逃企图的患者,将自己的行动计划放在夜间实施。夜班护士除自然生活规律被打乱外,又因当班人数少,病人容易发生意外事件而紧张、恐惧。特别是患者自杀事件,不仅对当班护士造成强烈地恶性刺激,病人家属无休止的纠缠、医闹、天价索赔等,给整个医院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恐怖氛围,护理人员更是人人自危,紧张、害怕,甚至梦魇、失眠。
12烦躁、焦虑 、心慌、头晕: 长期的心理压力、身体疲劳,使部分护士性格急躁,易怒;有些会伴有心慌、头晕等躯体症状。由于这些问题互为因果,导致家庭和谐破坏、家庭关系紧张,由于个人支持系统受到破坏,人际关系、护患关系紧张,心中郁闷无法排解,导致工作效率低甚至出现工作综合症,出现烦躁、焦虑 、心慌、头晕等症状。
13 消极、悲观、自卑、无助: 由于社会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和对精神病患者固有的偏见,人们对精神病人产生恐惧、害怕、鄙视和排斥心理,甚至对精神科医护人员也另眼相看,极易导致精神科护士产生消极自卑心理。我国大多精神卫生中心都设在远离市区地段,或被迫搬离市区,交通不便,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精神科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精神科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相对较少,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偏低,非护理性的工作过多,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护士的工作不被病人及家属认可,护士感觉前途渺茫,常常产生消极、悲观、无助的心理。
2产生不良身心反应的原因
21精神科护理工作因素: 精神科护理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精神病人在其病态支配下,思维脱离现实,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可能发生扭曲,从而出现伤人、毁物、自伤、逃跑等多种危机状态,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没有认识,患者可能因仇视施护者而伺机报复;患者家属常因沉重的经济负担、心理压力,把患者病情复发、久治不愈原因,归于护理人员,有些家属在患者发病或出现伤人、毁物、自伤、逃跑等状况时,会采取暴力言行针对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付出了全身心地努力,但很多时候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得到的是家属的抱怨、领导的批评、自我心理的不安。
22 护理人员自身原因: 部分精神科护理人员对自己本专业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诊疗、饮食护理及四防相关护理范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认为精神科护理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缺乏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从而产生职业倦怠[2]。 由于缺乏学习深造机会,个人对自身专业的误解,致使护理人员对自身业务能力提出质疑,产生环境致愚的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将患者及家属的投诉归于自己社交能力低下,从而不思进取,工作知难而退。
23 护理支持系统的薄弱: 精神科大多没有先进的护理器具系统,一些辅助性服务靠护理人员人工完成,占用时间,打断工作的连续性,使护理人员陷入非专业性辅助服务中,降低了工作效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由于医院发展和改革,导致领导与员工之间出现矛盾和摩擦,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工作场所欺负,严重者可以转化为工作场所暴力,严重影响心身健康,降低了工作绩效,一些护理人员会产生离职意念或行为[3];部分护理管理人员实行粗暴管理, 发生纠纷,一切归咎于护士。 要求护士象要求机器人一样精准、勤劳、高效。形成管理与被管理者两层皮,管理者高高在上,力求高压出成绩,被管者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心理防线处于崩溃的边沿。
3自我心理维护及调试
31 应对精神科工作因素引起的压力
311 接受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充分认识精神科患者情感、意志、思维、行为异常的特点和临床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