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市性质(designated function of city)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亦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通常指处于城市体系顶层(或第一级)的城市。在一个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只有一个,首位级城市可能有数个。如中国城市体系中,首位城市是上海,而处于首位级的则有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沈阳等数个。通过首位城市规模与总城镇人口之比例(首位城市比)和首位城市同第二、三位城市人口之比(城市首位度),可反映出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特征、发展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2、城市首位度,是用于测量城市的区域主导性的指标,反映区域城镇规模序列中的顶头优势性,也表明区域中各种资源的集中程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它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的人口往往比第二大城市的人口多3倍~9倍,最高达到12倍~13倍。
再城市化也称“再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阶段。
所谓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
在此背景下,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再城市化。总言之,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
逆城市化: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但同时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中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这种衰退在城市的“内城区”(inner city)显得特别明显,而乡村地区人口却比以前增加。
中心商务区(或中央商务区,英文简称CBD),最早产生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现代的中心商务区的概念可以概括为:是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 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位于城市黄金地带,地价最高。
大都市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及和这个核心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邻接社区组合地区。一般是人口众多且稠密的地区。
大都市带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形成的大区域或地域板块。
大都市带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与功能:(1)城市人口规模大,可达0.35至2.5亿,人口密度至少为250人/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70%以上。 (2)大都市带在保持整体功能完整性的同时,其中的每个城市各具独立性和特色,从而促进了互补发展。(3)大都市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是联接国内国际的节点和产生新技术、新思想的“孵化器”。(4)大都市带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电力输送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等。
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在一本探讨南部德国的城市区域空间分布的论著中,通过对城市分布的实际状况进行概括和提炼而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网络构架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Losch)则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理论,从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