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地理学论文》.doc

发布:2016-03-03约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城市地理学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学院 : 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 : 2011级 姓名 : 黄筹贤 学号 : 2011013126 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与思考 黄筹贤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中国 长春 130024)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传统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内涵是: 走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增强产业集聚功能,形成结构合理的城市体系,实现集约化和内涵式发展,增强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一.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化率飞速提高。到200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43%,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加速期。同时,中国走传统城市化的路子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城市发展资源的紧缺;劳动生产率偏低,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弱;城市功能和集聚能力较低,对财富积累的贡献率偏低等等。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二.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中国目前46%的城市化水平也明显低于人均收入与中国大致相等国家的55%的城市化水平,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水平。显然,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这意味着未来10到20年,中国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发展滞后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成本, 特别是就业增长成本和社会福利损失,而且这种滞后最终将制约结构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 导致城市人口的扩张伴随着大量没有城市身份的移民。根据联合国人口城市化的指标,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达到62%。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但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40.5%,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4. 4%。如果分省区看, 各地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也很大。2006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54.57%、40.39%和35.74%。分省来看,城镇化率最高的是上海,为88.7%,其次是北京和天津,为84.33% 和75.73%;城镇化率较低的省份是贵州和西藏,为27.46%、28. 21%。尽管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但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毫不逊色。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自于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在空间上集聚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引致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具体表现为投资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人力资本提升和就业结构转换等。 2. 城市化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根据国际经验, 城市化最终能够实现城乡收入的趋同。首先, 城市化意味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更高的城市部门,使得边际劳动力收益几乎为零的农民移民后能够获得可观的收入;其次,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现代化就有了可能,留在农村的居民其收入也会提高,这必然使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韩国在1994年基本消除了城乡收入差距,斯里兰卡和中国台湾在1995年将城乡收入比降至1.4以下,验证了城市化对促进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和消除贫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却一直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并存。 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冲击效应,在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方差中占有较大比重。城市化对城乡差距具有双向效应。虽然城市化对降低统计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但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政策会扩大这个差距。因此,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并没有因城市化而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些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政绩并推动经济增长, 但长期看, 可能会因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使整个社会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 3. 本地城市化 特征明显 过去三十年,中国城市化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夹缝中奋力前行,人口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9.4%上升到2008年的45.68%但是,与巴西和美国这些大国相比, 中国的城市化是高度本地化的。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省外的长距离迁移相对较少。移民高度本地化的结果是分散的城市化,使得中国大多数城市的规模太小而不能有效利用城市集聚经济,限制了城市生产力的提高。 特别是,在目前接近6个亿的城镇人口中,既有在城市居住六个月以上但依然无法承受城市生活成本的失地农民,也有居住在城市但仍占有耕地和宅基地的两栖人员。由于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