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敦煌石窟的劳度叉讲述.ppt

发布:2016-12-27约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承袭晚唐 壁画激增——第一四六窟 风吹魔女 帐幕卷裹外道 外道避风 第三节 承袭晚唐 壁画激增——第九八窟 菱形果园 须达 舍利弗 长方形果园 舍利弗 须达 须达访园 第三节 承袭晚唐 壁画激增——第九八窟 须达访园的乘轿 前面有两乘轿,每乘轿有四人抬,后面跟着侍从。是六角攒尖顶花轿,其形状像这一时期的亭子。 六角攒尖顶 第三节 承袭晚唐 壁画激增——榆林第一六窟 明显可见,这一窟在对阵双方的位置布局上与众不同。舍利弗被安排在了右侧。 第三节 承袭晚唐 壁画激增——第四五四窟 须达买园 这幅画表达了在不同事件发生的事,图左侧须达和太子争执,首陀天化作断事人评判(A)。园中央须达与太子相对而立,为买园议价(B)。园内地上大部分是金砖(E)。图的上部已在动工修建精舍铺,有工人锄地(C),旁有建筑材料(D)。 A B C D E 第三节 承袭晚唐 壁画激增——第二五窟 宋代 莫高窟第二五窟 南壁 劳度叉斗圣变 第三节 承袭晚唐 壁画激增——第二五窟 舍利弗注惠水 A 华盖 B 舍利弗 C 莲座 D 站立的白兔 E 须达和太子 F 未铺金砖的地面 A B C D E F 敦煌石窟的劳度叉斗圣变 提要 故事背景 分期分析 ·从北朝观禅到唐初斗法 历史背景 西千佛洞第12窟 第335窟 ·晚唐的复兴和创新 历史背景 第9窟 第l96窟 ·承袭晚唐壁画激增 历史背景 第146窟 第98窟 榆林第16窟 第454窟 第25窟 故事背景 “劳度叉斗圣变”又称“祗园记图”。祗园是抵树给孤独园的简称,它是释迦牟尼去舍卫国说法时与僧徒居留的地方。据统计,释迦牟尼在祗园讲的佛经达三百部,因此,祗园是佛教圣地,一直被佛教徒赞颂膜拜。 祗树给孤独园精舍的建立以及名称的由来,有一段传奇的故事。舍卫国大臣须达,乐善好施,赈济孤贫,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给孤独。须达因赴王舍城辅相护弥家为子求妻,得见佛主释迦,遂阪依佛门,并请释迦到舍卫国说法。释迦即派遣弟子舍利弗与须达同往选地建立精舍。最后选中了舍卫国袱陀太子园,须达愿用足以铺满园地的黄金购买祗陀园。太子为须达的诚心所动,愿赠祗园之树(简称祗树)与须达共立精舍。六师外道闻讯后,奏启国王要与沙门斗法,若沙门得胜,方可起精舍,于是国王设法场让两者斗法。六师的代表劳度叉与舍利弗多次神变斗法,舍利弗最终大获全胜,六师外道阪依佛门。 这一故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给孤独长者须达以黄金布地买祗陀太子园;二是六师外道与舍利弗斗法。由于在印度和中国初期是以给孤独长者以黄金布地买低陀太子园的内容为主,就称为“祗园因由记”,依此创作的美术作品也就称为“祗园记图”、“祗园布施”等。随着北朝译经增加斗法内容,美术作品自北朝末年亦出现斗法场面,到初唐更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同时,唐代出现讲唱的变文,有些变文沿用早期《祗园因由记》的名称,有的则以降魔斗法的内容为主,称《降魔变文》。而这一时期依据变文绘制的变相画,也就被学术界直称为“降魔变”或“劳度叉斗圣变”。 公元前二世纪印度巴尔胡特塔。 单幅主体式构图,仅表现须达以黄金铺地买祗陀太子园的情节,没有斗法的内容。 圆形画面上,须达立于中间持壶灌水,前面一人手拿算盘算账,后面是一精舍和树,左边为袱陀太子合掌致谢,右面有一辆车,一人从车上取黄金,一人担荷转运,二人以金铺地。 敦煌西千佛洞第12窟的北周劳度叉斗圣变,是中国现存此题材中最早的一铺。在内容上已经出现了斗法的情节。 【左图】 晚唐的莫高窟第9窟内,劳度叉斗圣变位于左壁,但劳度叉的阵营被中心柱佛龛所挡。构图上以相对的劳度叉和舍利弗为中心,斗法场面穿插于两人之间,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 【右图】 五代榆林窟第32窟南壁的劳度叉斗圣变全图清晰可见“劳度叉斗圣变”的构图形式。 相对的舍利弗和劳度叉 相对的舍利弗和劳度叉 ·从北朝观禅到唐初斗法 北朝时期 唐初 ·晚唐的复兴和创新 晚唐 分期分析 第一节 从北朝观禅到唐初斗法——北朝时期 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首先,敦煌的北周洞窟出现劳度叉斗圣变,与北朝石窟的功能有关。北朝重禅修,石窟中的绘塑也以禅观内容为主。释迦的各种事迹就是禅观的重要科目之一,敦煌北朝石窟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其中有一些是依据《贤愚经》绘制的。西千佛洞第12窟南壁门东的劳度叉斗圣变属因缘故事。 另外,这一题材的出现与北周武帝灭佛之前的儒、释、道三教之争有关。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灭佛,是中国历史上继北魏武帝灭佛后又一次大规模灭佛。灭佛后,虽提倡会通三教,但仍强调以儒教为正统。而在灭佛之前,曾进行过长达七八年的三教先后之争,释、道二家的争斗尤烈。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十二月武帝集群臣、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并干建德三年五月十七日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