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3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一)规范.ppt

发布:2017-03-20约3.23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 《儿科护理学》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谢慧云 学习目标 熟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护理 1 2 3 了解小儿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评估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3 掌握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 问题及护理要点 第一节、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脑 脊髓 脑脊液 神经反射 脊髓 出生时结构已完善,2岁时机构接近成人 新生儿脊髓下端在第2腰椎下缘 4岁时腰椎达1-2腰椎间 腰椎穿刺位置要低 婴幼儿以第4~5腰椎间隙为宜 4岁后以第3~4腰椎间隙为宜 第一节 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脑部 神经 冲动 上传 下递 的 通道 脑 胎儿期神经系统最先开始发育 出生时大脑重量约370g,发育不完善 3个月时神经活动不稳定,肌肉张力较高 1岁时完成脑发育的50% 3岁时完成脑发育的75% 6岁时完成脑发育的90% 在基础代谢状态下,脑耗氧量占机体总耗氧量50% 第一节 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中枢神经 的核心 脑脊液 第一节 儿童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正常小儿脑脊液的量和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室 的发育逐渐增加。新生儿脑积液的量少、压力低,抽取脑 脊液较困难 神 经 反 射 出生时已存在终身不消失的反射:角膜、瞳孔、吞咽 出生时已存在后逐渐消失的反射:觅食、拥抱、吸吮 出生时不存在后逐渐出现不消失:腹壁、肌腱提睾 病理反射tle 巴滨斯基症: 小于2岁婴幼儿阳性可为生理性 戈登症 奥本海姆症 凯尔尼格症 布鲁津斯基症 小于3-4个月的婴儿可呈阳性 生理反射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脑膜炎症,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本病的病死率为5%~15%,约1/3幸存儿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因 致病菌的侵袭:多数化脓性细菌均可引起发病,致病菌 类型与患儿年龄相关 0~2个月: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3个月~3岁: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为主 >5岁: 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机体免疫状态: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较差 机体免疫能力较弱 机制发病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致病菌经多种 途径侵入脑膜 经血流传播:细菌进入血流引起菌血症 邻近组织感染:少见,如鼻窦炎、中耳炎 体内感染灶:(上呼吸道、新生儿皮肤) 临床表现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典型表现:婴儿期是发病高峰期,多发于5岁以下 感染全身性中毒症状:发热、面色灰白、烦躁不安 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精神萎靡、嗜睡、昏睡、昏迷 颅内压增高: 年长儿:持续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畏光 婴 儿:易激怒、尖声哭叫、双眼凝视、惊厥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 凯尔尼格征阳性 布鲁津斯征阳性 临床表现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非典型表现: 小于3个月婴儿起病隐匿, 症状不典型 并发症 硬脑膜下积液:30%可发生, 多见1岁以内(颅骨透照试验阳性) 脑室管膜炎:延误治疗的1岁以 内患儿,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脑积水:患儿额大面小 “落日眼”“破壶音” 落 日 眼 辅助检查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脑脊液: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典型改变是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乳白 色,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达1000 X 106/L以上 血液: 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中性粒细胞 增高为主,占80%以上 血培养:未使用抗生素,阳性率较高,可确定致病菌 头颅CT: 可确定脑积水、脑膜炎、脑室扩大、硬脑膜下积液 治疗要点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抗生素治疗: 联合应用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生素、毒性低的抗生素; 早期、足量、足疗程静脉给药; 抗生素治疗的疗程取决于病原菌和患儿的临床反应。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选用地塞米松,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颅内压症状。 并发症治疗:硬脑膜下积液、脑室管膜炎、脑积水 对症及支持治疗:如高热降温、颅内压增高降压等。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第二节 化脓性脑膜炎 体温过高: 与细菌感染有关 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 有受伤的危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