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并发症的治疗 1.硬脑膜下积液:颅内高压时,硬膜下反复穿刺放液 2.脑室管膜炎:侧脑室穿刺引流+抗生素脑室注入 3.脑积水:手术治疗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3.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发作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机体消耗增多有关 预期目标 1.体温正常 2.颅内高压症状得到及时救治 3.没有受伤 4.摄入足够营养,维持正常体重 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防止外伤、意外 4.保证足够营养供应 5.健康教育 护理措施——病情观察 评估病儿的意识水平、行为、烦躁程度 检查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对声音的反应,肌张力等 评估生命体征 床旁备抢救物品及药物 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声、光刺激 护理措施——健康指导 鼓励病儿及家长讲出内心的感受和疑问 解释病情及治疗护理方案 指导家属对病儿恢复期的护理及病情的观察 讲解所用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副作用 评估家属对上述情况掌握的程度 护理措施——腰穿护理 穿刺前作好解释 穿刺后让患儿去枕平卧 4-6小时 对并发硬脑膜下积液的患儿家长解释穿刺放液的意义及安全性,强调穿刺后以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以防感染,患儿平卧1小时,并观察术后反应。 胎儿时 脊髓的末端在第二腰椎下缘。 新生儿 达第3腰椎水平。 腰椎穿刺 婴幼儿以4-5间隙为宜。 4岁以后以3-4间隙为宜。 忌高位穿刺。 护理评价 病儿体温何时降至正常 病儿营养需要,水、电解质平衡是否得到保证 是否发生脑疝,病儿感、知觉的恢复情况 有无继发感染及褥疮发生,有无舌咬伤等 病儿及家长的焦虑心情是否减轻,家长是否掌握康复护理方法 第十三章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主讲人 曲桂玉 护理学院 教学目标 掌 握 熟 悉 了 解 1.小儿神经系统的特征和检查。 2.化脓性脑膜炎的实验室检查和 治疗原则。 1.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2.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诊断。 3.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一节 小儿神经系统特征及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颅神经检查 (三)运动检查 (四)反射检查 一般检查 1.意识与精神状态 根据小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来判断意识水平 2.头颅和脊柱 头颅的大小(头围),形状; 前囟的闭合与张力 叩诊有无“破壶音”,颅内压增高和骨缝分离时,由于震动增强而产生 脊柱有无畸形或脊柱裂等。 颅神经检查 1.视神经 2.嗅神经 3.面神经 4.舌 运动检查 1.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展,肌力情况 运动检查 2.观察精细动作的完成,判断运动是否协调。 运动检查 3.对姿势和步态的观察,了解小脑、前庭功能。 反射检查 1.出生时已存在、终身不消失的反射 角膜反射 瞳孔反射 结膜反射 吞咽反射 反射检查 2.出生时存在、以后逐渐消失的反射 觅食反射 拥抱反射 握持反射 吸吮反射 颈肢反射 反射检查 3.出生时不存在、以后出现并终身不消失的反射 腹壁反射 提睾反射 正常小儿暂时性反射出现和消失年龄 反射 出现年龄 消失年龄 拥抱反射 初生 3-6个月 吸吮反射 觅食反射 初生 4-7个月 握持反射 初生 3-4个月 腹壁反射 提睾反射 4~6个月后明显,1岁时才稳定 终生 反射检查 4.病理反射 Gordon征 Oppenheim征 Babinski征 脑膜刺激征:颈强直、Kering征、 Brudzninski征 化脓性脑膜炎 概 述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有较高的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 因(1) 病原菌 80%以上由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双球菌 引起 不到20%由 其他化脓细菌 引起 病 因(2) 病 原 菌 与 年 龄 有 关 新生儿及<2个月的婴儿以 G-杆菌(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为主 2个月至3岁小儿以流感嗜血 杆菌致病为主 12岁以后多见由脑膜炎双球 菌、肺炎链球菌致病 病 因(3) 病原菌与季节等有关 肺炎链球菌及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好发于晚冬及早春 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好发于晚秋及早冬 病 因(4) 机体免疫力低下:与IgG为例 新生儿 ≤ 3月 1岁 IgM 0 5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