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ppt

发布:2016-10-02约2.95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丙、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生平活动 德国 李凯尔特、胡塞尔 马堡大学和弗莱堡大学 《存在与时间》 法西斯 早期与晚期 一、基本本体论的建立 1、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在与在者 Sein = being (to be) 2、现象学的方法 传统方法: 从自然、世界出发或者从观念、思维出发,从现象到本质。 传统哲学把认识关系归结为主客关系,把认识当作真理的表现形式,从而把哲学也当作知识。 现象学的方法: 直观的方法。 它的目标不是解决主客关系,获得关于客体的正确知识,而是把人直接体验到的自己的在的种种状态展现、揭示出来。 3、此在的意义 任何一个在者都有其在 人是特殊的在者,他能够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只有人才能揭示在者的在的意义。 人是此在 此在的优先地位: 第一,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此在的规定性就是它的在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它不是现成已有的东西,没有实体性的意义,而是一种可能性。 第二,本体论的优先地位。此在追问的本体论不是在者状态,而是追问此在的在本身。 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在者的在的领会。对一切其他在者作本体论研究,均应通过此在来进行。 二、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 ——在世 1、在世的基本含义 此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总是处于一世界中。人并不是首先独立存在,然后才与世界(事物和他人)接触,并发现世界,而是与其世界同时出现、同时在此。 这意味着海德格尔把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在的问题排出于其哲学范围之外,认为哲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为一体并为此在所领悟和解释的世界。 在海德格尔看来,离开主体的世界固然是不能确证的,离开世界的主体同样不能确证。 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一致吗? 2、在世的基本结构——烦 人生在世处于不断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这个过程就是烦。 烦心: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麻烦: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此在和他物的关系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样吗? 例如人和锤子 3、此在的时间性结构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在是一种在起来的动态的过程。其中包含三个环节: A、先行于自身的在; B、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在(在世的在); C、依附于世界内的在者的在(沉沦于……的在) 将来、过去、现在 海德格尔所说的时间是有限的,它与此在共存亡。而且这种时间的过去并未消失,它总是在场,而将来也并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继续,它规定这过去和现在。过去、现在、将来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在烦的这三个时间性的环节中,哪个是最根本的? 三、人的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存在 1、此在的筹划和选择 此在总是其所不是而将要是的存在,此在不会固定于某一点上,而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筹划、设计、选择自己。 2、人的沉沦和异化 非本真的在:此在沦为与其他在者类似的在者,不再独立自主地在,而受到其他在者和他人的约束。 常人 “在这不引人注意而又不确定的情况下,‘常人’展开了对他的真正的独裁。‘常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艺怎样阅读和怎样评判,我们就怎样阅读和怎样评判;‘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回来,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回来;‘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而一切人(都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规定着日常生活之在的方式”。 3、此在的基本情绪——畏 既然人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无法达到本真的在,为了达到此在的本真的在,就必须另觅他途。 海德格尔从人的畏,特别是畏死的情绪中寻出路。 畏与烦的关系: 烦是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而烦的展开状态是通过此在的基本情绪来实现的。畏就是这种情绪。烦中必有畏,只有揭示畏,才能揭示烦的整体结构。 畏和怕是存在本质区别的。怕有怕者,而畏无畏者。 畏之所畏就是使此在在世成为可能的世界本身,即被抛的在世。 在畏的这种情绪中,作为此在的个人超脱了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和他人的制约,摆脱了沉沦的状态。 畏是一种矛盾的状态:处于畏中的此在虽然是摆脱了世界和他人制约而任凭自己自由选择和谋划的此在,但又是处于茫然失据的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不在家状态”。 要么在沉沦中寻找“家”,要么在本真中失去“家”。此在怎么办呢? 4、“为死而在” 畏使此在沉沦于日常生活,并在那里求得“安宁”。 但是畏死把此在从沉沦中拯救出来,回到本真的存在。 “本真的存在之本体论的结构,须待把先行到死中去之具体结构找出来了才弄得明白” 海德格尔所谓的死,不是生理、心理或经验意义的死,而是死的本体论意义,即分析死对领会生的作用,分析人对待死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