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探究进展.doc

发布:2017-08-11约3.2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探究进展[摘要] 目的: 总结中医治疗成人及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理论与治法。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与分析归纳的方法,分别从流行病学、哮喘的病因,症候分型和辨证论治方面阐述。 结果: 哮喘的主要诱因有患者自身因素也有外界气候等因素,治法包括泻肾法、补益肺肾法等。结论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但也存在缺乏统一治疗及疗效评价标准等问题。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中医;进展 中图分类号:R8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84-02 1 流行病学调查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多发于幼年或青年时期,表现出喘息、胸闷、咳嗽等症状,严重发作时还表现大汗淋漓、紫绀、呼吸困难及奇脉等症状。哮喘发作的因素及其复杂,受季节影响很大,在春秋季或遇寒时加重。支气管哮喘若反复发作不能有效缓解可发展为肺气肿,甚至肺心病[1]。 张氏在天津地区展开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症候特点的研究,分别收集患者发病的频数、症候要素、并分别对风哮喘、热哮喘、冷哮喘、虚哮喘的患者症候要素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发现在城市地区热哮喘发病居多,而在农村地区冷哮喘发病居多。从脏腑来看,肺、脾、肾三脏是主要的发病因素,而肺为娇脏,五脏之华盖且与外界相通,肺受寒则不能宣发肃降,郁积久而发病。从病因看,主要是痰、气郁、风。着眼于患者整个病程的治疗来看,因为风哮病位浅,属于较早的时期的,在治疗时应注意祛风止痉的同事又化痰平喘。热哮的发病率最高,因此要注意清热化痰、理气平喘;冷哮的治疗采用温肺化痰平喘,同时注重扶正固本。总结哮喘的发病是从肺到脾再到肾,由邪实为主再转变为虚实夹杂[2]。 陈氏结合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症候特点等进行分析,总结次时期内的病机主要为“宿痰伏肺”,这类患者主要由于久病体虚、水湿内停所致,平时并无明显症状,临床诊断可见舌淡、苔白滑、苔腻。另外还总结了瘀血内阻型、脾肾阳虚和肺肾阴虚的中医证型[1]。 2 成人哮喘中医治疗 龙氏阐述了历代医家对哮喘病因的认识,归结起来主要是受到外邪侵袭,主要是风寒之邪;宿根感发,即本身有痰饮且遇寒;情志内伤,如忧虑、惊恐和发怒等;饮食不洁,及酸咸太过;还有禀赋的因素,现代来讲感染也是哮喘的重要诱因,另外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高学历人群及长期吸烟的人群,还与职业有关。除此以外,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例如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烟草、职业性的致敏物质、变应原、社会经济状况等都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3]。在支气管的治疗中,形成了众多独特的治法。 2.1 泻肾法 朱氏总结医学古籍与当前的文献,发现现代治疗哮喘过程中,大多只讲究虚症而忽略实证,而古籍文献中总结了大量的记录哮喘与肾实证的关系,如《诸病源候论》中提及“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重, 喘咳, 汗出, 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济生方?肾膀胱虚实论治》言“及其实者,实则生热, 热则舌燥咽肿, 心烦咽干, 胸胁时痛,喘咳汗出,体重骨热,小便赤黄,足下热痛,诊其脉浮紧者,是肾实之候也”。《千金要方》中“凡肾病之状,必腹大胫肿痛,喘咳身重,寐汗出,憎风。” “其病则饥而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有血,喉鸣而喘,坐而欲起。可见肾实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哮喘就是其中之一。而总结古籍中泻肾法所使用的中药主要有泽泻、菖蒲、知母、黄柏、苦茗、细辛、丹参、玄参、羚羊角、车前子、琥珀等。朱氏在临床中自拟泻肾清热平哮方I号(丹参30 g、玄参30 g、泽泻10 g、菖蒲 10 g、知母10 g、黄柏15 g、猪茯苓10 g、琥珀15 g、车前子10 g 细辛6 g),治疗哮喘患者18例,均获得良效[4]。 2.2 补益肺肾法 王氏系统研究了补益肺肾法对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发现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躯体健康,还能改善与之相关躯体的角色功能,另外,能减少患者对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的依赖,减少发作频率,改善喘促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精神倦怠、小便频数等症状[5]。 2.3 外敷法 伏九贴采用穴位给药,通过皮肤渗透作用沿着经络的到达疾病部位,从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作用于穴位能改变穴位的组织结构、神经、血管和淋巴等。九伏贴的主要中药成分是白芥子、细辛和延胡索。白芥子能除内外痰结,包括胸痰、冷痰;而细辛能内化寒痰,外散风寒;延胡索能活血行气止痛,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6]。 3 儿童哮喘中医治疗 儿童的哮喘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也逐渐受到重视,颜氏总结了132例小儿哮喘的中医症候特征,观察了小儿发作的诱因、时间、舌象、体温及痰的性质。发现在其观察的儿童范围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