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三.docx
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的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预备
1.理解王安石的生平。
2.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搜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乡的人,总会思念本人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妙、最真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提醒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材料,理解诗人
课前,你搜集了诗人的哪些材料,请用简约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留意读准字音。
2.本人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们说得最多的确实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爱?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活力盎然的春天的模样。如今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么样的风光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答复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绘,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细心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化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遭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材料袋”。理解王安石琢磨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正十屡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正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沉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家乡的缘故。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迫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忆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咨询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本人喜爱的方式弄清不明白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标题,你发觉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一样。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受。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遭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遭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读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读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方法去经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老师专业素养开展,获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以上确实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老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老师在区教研室的带着的协助下,通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