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思考.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意义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 *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思考 19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之路.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到19世纪末,这一差别的后果显露出来,影响着两国的发展.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都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企图在保留封建地主阶级特权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他们对于各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戊戌变法是新兴的中国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第一次新颖、昂奋而壮烈的演出。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在日本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导 言 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 落后的封建国家 1、阶级矛盾激化: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2、生产关系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阶级关系变化 农村的阶级分化——新地主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 中下级武士 西南诸藩的大名 城市中的高利贷商人实力增强 4、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幕府统治危机严重 加剧 内因 外因 武装倒幕 1、背景:内忧外患 2、倒幕派的形成 主体——中下级武士 3、经过: 政权——武装——政府——战争 4、意义: 推翻了幕府统治,成为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 加强中央集权 废藩置县 政治 发展近代教育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文化 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实行征兵制 军事 发展资本主义 (1)允许土地买卖 (2)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经济 目的 内容 项目 积极作用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亚洲强国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消极影响 封建残余(天皇制、 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侵略扩张 戊戌变法背景准备 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民族矛盾,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兴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基础:西学传播和维新思潮的兴起。 二、变法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 2、发展——维新实践 3、高潮——百日维新 4、结局——戊戌政变 变法内容 教育改革 开办中西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文,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经济建设 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军事建设 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政治改革 裁减冗员、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开放新闻自由 爱国: 一次救亡图存运动 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民主: 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 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 启蒙: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中国近代化 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西学变革成为时尚潮流 作用 1.背景: ◆内——封建落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共同之处 4.理论准备: 封建思想严重,理论准备不足 5.领导力量: 一批有实力又主张学习西方的人 中国:维新派 日本:下级武士 6.具体内容: 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 主义文化,在短期内移植西方 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 逐渐扩展到办民用工业。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尽管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