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积木成塔新世界 教案鲁教版第6册.docx
第3课积木成塔新世界教案鲁教版第6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第3课积木成塔新世界》教案,选自鲁教版第6册。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理解积木平面铺展的原理。
2.利用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立体搭建,认识简单几何体的特征。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搭建出有创意的积木塔,培养空间想象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4.学习使用尺规作图工具,尝试绘制积木形状,将实际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5.通过积木搭建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的素养。通过以下方面实现:
1.数学抽象:引导学生观察积木的形状和结构,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特征,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几何形状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逻辑推理:在积木搭建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如何组合不同的积木形状以实现稳定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想象:通过立体积木搭建,学生将锻炼空间想象力,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各种立体图形,并预测其空间效果。
4.数学建模:学生将实际操作与数学知识相结合,通过积木搭建活动,建立简单的几何模型,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
5.数学应用:将积木搭建与现实生活中的建筑、设计等领域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并运用平面图形的密铺原理。
2.掌握简单几何体的特征及其在立体搭建中的应用。
3.通过实际操作,建立空间想象力,并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难点:
1.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立体搭建中的运用。
2.将平面图形的密铺原理灵活运用于积木搭建中,实现创意与稳定的结合。
3.小组合作中的沟通与协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贡献自己的想法。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使用直观教具和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通过实际操作逐步发展空间想象力。
2.提供多样的积木形状,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通过试错法找到密铺的最佳方案。
3.设计明确的合作指导,如角色分配、任务明确等,确保小组成员有效沟通,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难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障碍。
5.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技能的提升。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备有鲁教版第6册数学教材,以便于在课堂上及时翻阅和参考。
-准备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资料,如练习册、知识点总结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2.辅助材料:
-收集和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不同形状的积木、平面图形的密铺实例等,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认识。
-制作和搜集图表,展示积木搭建的步骤、平面图形的密铺规律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搜集相关视频资源,如积木搭建的教学视频、生活中的密铺实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
-设计和打印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步骤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
3.实验器材:
-准备充足的不同形状的积木,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准备尺规作图工具,如直尺、圆规、量角器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几何作图的方法。
-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提前进行试用和检查,避免课堂上出现意外情况。
4.教室布置:
-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划分为学习区、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合理布局,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在学习区,摆放桌椅,确保学生能舒适地阅读教材和完成练习。
-在讨论区,设置小组合作的空间,配备白板或磁性黑板,方便学生记录和展示讨论成果。
-在实验操作台,提前摆放好积木和作图工具,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序操作,避免混乱。
-张贴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海报、标语等,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积木搭建和图形密铺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你能想到哪些形状的积木?”和“平面图形如何密铺?”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积木塔的搭建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如“我们如何用积木搭建一个稳定的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