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初探.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彝 族 服 饰 艺 术 的 文 化 内 涵 初 探孙 法 鑫彝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服饰, 保持其强烈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 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服饰文化体系。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符号, 一种形式载体, 彝族服饰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 而且 表现了一定的等级特点, 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 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 蕴含着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一、服饰风貌由于彝族居住地域广阔, 形成了其文化自身的地域性差异和众多的支系, 彝族服饰的造型和款式上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特征。 彝族服饰的款式不下百种, 其中以凉山和楚雄型最具代表 性, 基本保持了独立完整的传统服饰文化体系。凉山型服饰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 以及云南省金沙江地区, 穿着人口约 180 万, 操彝族北部方言。 大、小凉山, 山高势险, 历史上交通闭塞, 与外界交往甚少, 直至 本世纪 50 年代仍处于奴隶制社会, 其服饰古朴、独特, 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风格。凉山型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 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 , 裹绑腿, 套毡袜。男子习于头顶蓄一缕长发, 缠头巾, 头巾前端束一二十至三十厘米的锥体, 偏于额前, 俗称英雄结。 左 耳戴蜜腊珠或银耳圈等饰物, 下着长裤, 并因语言、地域不同有大、中、小之分。妇女着几色相接 的百褶裙, 戴头帕, 双耳佩金、银、珊瑚、玉、贝等首饰。 彝族女上衣有衬衫、罩衣、背心三种。 青 年妇女上衣以细盘花为主, 配有帖花和刺绣, 中年妇女环肩、襟、袖贴青布宽边并加嵌红、黄、绿 色细条纹为饰, 老年妇女服则宽衣襟袖, 只镶青布。 总体上呈现出宽博厚朴与端庄的特点。与大、小凉山彝族的服饰相比, 楚雄彝族的服饰则宽博朴实不足, 繁缛奇丽有余, 以浓艳为 特征。楚雄型服饰主要流行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及邻近地区, 穿着人口约 40 万, 楚雄地区地 处滇池与洱海之间, 东接乌蒙, 北靠金沙, 南邻哀牢, 是古代各部彝族辗转迁徙之地, 为彝语几 大方言的交汇地带, 故服饰也呈现出纷繁多姿的款式风貌。清康熙年间《楚雄府志》有“女不着绔, 系筒裙, 衣不开襟, 从领罩之”的记载。 百余年来, 因 经济、文化的发展, 彝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 右大襟、短衣和长裤, 已成为当今本型女装的基 本款式, 但“不分男女, 皆披羊皮”、“衣火草布”、着“贯头衣”、穿裙等古老习俗仍不同程度地保 留至今。 女装特点是上衣稍短, 花饰繁多; 色彩以黑蓝、粉红、大红、大绿为主要特征, 整件上衣纹饰多变, 层层铺展, 几不留底布之色, 效果浓郁艳丽。 头饰大体可分为包帕、缠头和绣花帽三类, 若细分却有 40 多种, 每一种头饰又各具鲜明的地域特点, 成为某地彝族的标志。 男子着短 衣长裤, 服饰日趋时装化。其它地区的服饰如乌蒙山、红河、滇东、滇西等类型亦各具特色, 但多与其它民族服饰相融49合与渗透, 靠近城市地区的彝族服饰, 受汉族现代服饰的影响较大。二、家支等级制度的体现凉山彝族直到解放前还处于奴隶社会, 彝族奴隶社会实行等级森严的家支制度。据彝文典籍记载, 黑彝都是从古侯和曲涅两兄弟分支而来的, 由于人口的日益增多, 就各自分为若干个 大支系, 成为“家支”。黑彝家支极为重视自己血统的“纯洁”, 把自己的血统看得“高贵”, 不与他 族通婚, 若黑彝阶层与白彝阶层的人通婚, 就会被剥夺黑彝身份, 甚至被驱逐出家支。“在较高的文明阶段里, 身体装饰尽了一个范围较广也较为重要的职务: 那就是担任和区分各种不同的地位和阶级”①。 在等级森严、贫富悬殊的奴隶社会中, 彝族服饰在质料、款式、色彩上的等级特点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黑彝穿上档全毛或棉布服装, 饰品佩金戴银, 白 彝等级一般穿自制的羊毛或麻料衣裙, 而终年住在黑彝家里的最低层的锅庄奴隶则披麻布衣。 一般黑彝的头帕、上衣不用鲜艳色做饰, 而是素衣宽布, 中青年妇女宽布蓝花或蓝布青花, 年轻 妇女也用红色。白彝妇女的服装则五颜六色, 鲜艳夺目。黑彝妇女的帽盘一般要比白彝妇女的大, 衣裙要长, 百褶要多, 裙底边镶贴的黑布条要宽。黑彝妇女裙长及地, 不露趾, 行动起来拖地 有声, 威风凛凛; 白彝妇女则裙不过膝, 便于劳作。另外, 黑彝男子的头巾要缠得规整, 大人小孩 均穿一身黑表示稳重; 白彝则随便些。 黑彝不能穿麻布衣裤, 只能穿羊毛织品和棉布。 彝族服 饰无论在质料、款式和色彩上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充分体现出了其家支等级制度的特点, 尊卑 贵贱, 一目了然。三、生态环境的印痕“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②。 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需要, 其主要的一个作用是为了保护人体, 那么其质地、款式、图形、色彩等的选择必然要适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