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生物24免疫调节课后习题新人教版必修3.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节 免疫调节
1.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
B.细菌、病毒都可能成为1
C.丁可保持对1的记忆功能
D.与2的产生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解析:图中1表示抗原,2表示抗体,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吞噬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没有记忆功能,故C项错误。
答案:C
2.免疫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B.艾滋病是HIV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浆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D.人类的感冒、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反应等都与人体的免疫低下有关
解析: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反应都是由免疫能力过强造成的。
答案:D
3.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的结构基础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主要由皮肤、黏膜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既需要吞噬细胞参与,又需要B细胞和T细胞参与,即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的防线如皮肤、吞噬细胞遍布全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而特异性免疫针对不同抗原只能由相应的抗体杀灭,所以作用范围小、出现慢,但针对性强。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同时特异性免疫可处理非特异性免疫没有消灭的抗原。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
答案:D
4.右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形成X细胞的是( )
A.B细胞
B.浆细胞
C.T细胞
D.效应T细胞
解析:对靶细胞有杀伤作用的是效应T细胞,其是由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
答案:C
5.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DC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C.DC细胞处理抗原后,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解析:DC细胞激发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各种淋巴细胞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故D错误。
答案:D
6.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解析: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作为抗原会刺激家兔产生特定的抗体,故家兔血清会使小鼠B细胞凝集成团。由于同一动物体内B细胞和T细胞含有相同抗原,故该家兔血清也可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
答案:C
7.下表为我国初生幼儿计划免疫的部分列表,可以发现多数疫苗要多次接种,原因不正确的是( )
幼儿
年龄 应接种的疫苗 接种方式 预防疾病 出生时 卡介苗 皮内注射 结核病 出生时 乙肝疫苗第一次 肌肉注射 乙型肝炎 1个月时 乙肝疫苗第二次 肌肉注射 乙型肝炎 2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一次 口服 脊髓灰质炎 3个月时 脊髓灰质炎三价
混合疫苗第二次 口服 脊髓灰质炎 3个月时 百白破混合
制剂第一次 肌肉注射 百日咳、白
喉、破伤风
A.病原体会发生变异,使得接种的疫苗失去效果
B.多次接种疫苗能够提高人体中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水平
C.疫苗在人体中诱发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存在时间是有限的
D.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一次接种不一定能够产生有效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若病原体发生变异,再次接种同种疫苗则不起作用;因记忆细胞和抗体的存在时间有限,多次接种不仅能提高人体内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水平,还可以使免疫系统对机体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同时多次接种还可以弥补因体质问题而导致的一次接种不成功现象。
答案:A
8.下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获得免疫力比较好
B.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