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肝穿刺胆道活检及支架置入在阻塞性黄疸中的应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肝穿刺胆道活检及支架置入在阻塞性黄疸中的应用
张刘军 白中红(通讯作者) 梁鹏飞 许软成 张建伟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肿瘤中心 河南焦作 454000)
【摘要】目的:探索一条胆道活检新途径,并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阻塞性黄疸。方法:1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在行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中,进行胆道活检。此技术通过经皮经肝穿刺通道送入8F动脉血管鞘,将活检钳经鞘内送入并对病变段行胆道活检,获取多个组织标本,然后置入金属网眼支架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结果:18例胆道钳夹活检病人中16例获得组织标本,技术成功率为88.9%。金属网眼支架置入手术成功率100%,术后7d总胆红素由(425plusmn;204)mu;mol/L降至(89.3plusmn;45.3)mu;mol/L,直接胆红素由(164.4plusmn;56.2)mu;mol/L降至(34.2plusmn;23.4)mu;mol/L,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生存期延长,最长的1例达到了29个月(至今仍存活),中位生存时间为11.7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TC下经胆道活检及金属支架置入对于晚期、高龄、不能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阻塞性黄疸 肿瘤 胆道活检 支架置入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8-0077-01
阻塞性黄疸(简称阻黄)是肝内外胆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一组常见疾病,病因包括胰腺癌、肝癌、胆管癌及转移性肿瘤等。
我院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下胆道活检,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狭窄是胆道疾病的重要进展,本研究采用经皮经肝胆管内活检及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管狭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52~82岁,平均(62.4plusmn;5.8)岁。其中肝癌4例, 胆囊癌1例,胰头癌4例, 胆管癌7例, 胃肠腺癌转移2例。临床上都有中、高度的皮肤巩膜黄染、尿黄、皮肤瘙痒及白陶土色便,术前血清总胆红素(436plusmn;214)mu;moL/L,主要为直接胆红素升高,术前均经彩色超声、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证实,并经肝胆外科医师会诊无手术指征。
二、操作技术与方法
1、PTC下胆管活检 建立PTCD通道并置入活检钳引入鞘:患者平卧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床上,经右侧腋中线7~9肋间隙或剑突下局部麻醉成功后,用21 G千叶针经皮穿刺完成PTC[1]。经千叶针鞘送入0.014铂金微导丝至肝内胆管,固定微导丝,退出针鞘,沿铂金微导丝送入5F三件套扩张器扩张肝穿刺通道,并保留扩张器外鞘于胆管内,退出三件套扩张器内芯和铂金导丝,沿外鞘向胆管内送入0.035超滑导丝至梗阻端上方,固定导丝退出扩张器外鞘管,沿超滑导丝送入5F椎动脉导管,导管和导丝配合下打通梗阻段至十二指肠,固定导管拔出超滑导丝,交换引入加强导丝并保留加强导丝退出导管,沿加强导丝送入8F血管鞘作为活检钳引入鞘至胆管梗阻段[2]。PTC下胆管活检:①钳夹活检:在DSA下引入鞘紧抵胆管狭窄段起始部,经引入鞘送入活检钳至病变区,张开活检钳并向前推进5~10mm,然后收紧活检钳夹取组织, 如此反复3~5次,成功夹取到至少2块以上呈白色的米粒样组织块[3,4],退出活检钳,将夹取的病变组织块放入甲醛标本瓶中固定送组织学检查。
2、支架置入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控下,活检完成后,经导丝引入导管通过狭窄段,注入对比剂显示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沿导管引入超硬导丝至十二指肠后,退出导管并引入支架输送器;透视下确定支架两端位置,释放支架。支架头端需超过肿瘤下端,近端位于肿瘤上方。释放成功后,退出输送器,保留胆道内外引流管2周。
结果
阻塞性黄疸胆管钳夹活检组织学结果:18例中16例成功获得病变组织块,钳夹组织块的技术成功率为88.9%。16例获得组织学诊断:胆管腺癌5例,胆管鳞癌1例,胰头癌4例,肝癌4例,胃肠腺癌转移2例。阴性结果2例, 1例胆管癌合并肝内肿块CT穿刺活检证实,1例胆囊癌经CT和临床随访证实。所有支架置入术后跟踪随访1年,所有患者术后1~2周皮肤瘙痒、食欲差等术前症状明显好转,术后约1周至半个月,所有患者黄疸均明显消退。术后并发症:1例胰头癌患者支架术后出现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