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肺内占位病变中的应用.doc

发布:2018-01-28约2.2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肺内占位病变中的应用 罗 伟(湖南省安化县人民医院 413500) 【摘 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部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T扫找描定位确定穿刺点,根据病变大小及距胸壁距离,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及进针速度,同时作细胞学检查。结果 本组36 例,确诊肺癌的29 例,结核瘤4 例,炎性病变2 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术对肺部占位必病变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CT引导;肺部占位;活检 自瑞典学者20 世纪60 年代用影像增强器透视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以来[1],随着影像导向技术、细针抽吸技术及细胞病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循证医学的发展,对临床诊断有了更高的要求,经皮穿刺术渐渐发展并普及,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病理依据。因此,对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内占位病变中应用的探讨,有其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现回顾医院近三年来肺内占位性病变36 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常规CT下扫描发现肺内占位性病变而诊断不明确的36。男27 例,女9 例;年龄特征18~72 岁;病灶直径1.0~8.5 CM,全部无病理诊断,其中11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亦末明确病理诊断。 1.2 方法 ①术前准备:出、凝血时间检查,呼吸训练,平静呼吸下CT扫描,以确定穿刺部位。 ②根据CT片,在尽量避开肺大泡、叶间裂、肺内或体表大血管等前提下确定穿刺点、穿刺角度、深度。 ③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屏气穿刺,CT确定穿刺针与病灶的关系。确认后,将穿刺针尖抵达病灶,推出带有标志槽的针芯至病灶实质内,再次扫描确认针尖位置,触动扳机,使穿刺针外鞘快速切割组织,将其封闭在标本槽内,拔出穿刺针,取出标本,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HE染色,行病理观察,必要时做免疫组织学检查。 1.3 结果 本组36 个病灶,每灶取材1~3 次,共78 次,全部经手术、病理和随访证实。CT导向穿刺成功率100%。其中炎症2 例,结核4 例,肺癌29 例(小细胞癌3 例,腺癌11 例,磷癌12 例,肺泡细胞癌3 例)。坏死组织诊断不明1 例。术后大量出血6 例,留观2~3 天后止血;肿块邻近部位出血2 例,末作处理,留观后止血。 气胸5 例,其中3 例肺压缩约30~40%,行胸腔闭式引流1 周吸收,余2 例肺压缩小于15%,一天末见扩大,末处理。无针道感染,空气栓塞。 2 讨论 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作为一种微创诊断方法,对肺部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文献报道准确率为85~97%,是目前周围型肺癌术前定性诊断的最可靠方法[2]。特别是用来鉴别肺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症:①外围肺肿块鉴别困难者。②原因不明的局限性病灶。③不能手术或患者拒绝手术的肺癌,为明确组织类型便于选择治疗者。禁忌证:①出、凝血功能异常或接受抗凝治疗者。②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如近期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严重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肺动脉高压者。③近期内严重大咯血。④疑血管病变,如血管瘤,动静脉瘘等。⑤在定位导向设备下病灶显示不清者。⑥病人不能合作,无法选择正确的体位和控制操作过程。⑦合并肺内或胸腔化脓性病变者,及疑肺内寄生虫病如包囊虫病。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气胸:最常见的并发症,防治措施:①穿刺时,应选择肿块距胸壁最近的部位,尽量避开正常肺组织及多次穿过叶间胸膜。②进、退针过程中,应保持病人体位相对固定,嘱其屏住呼吸,勿咳嗽,迅速刺过或退出胸膜。③术中、术后给予纯氧吸入,具有促进气胸吸收作用,可减少气胸体积。④穿刺后,病人取术侧朝下卧位,减少气体流向穿刺部位,从而降低气胸发生率。 咯血:均为少量咯血,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停止。 空气栓塞:是罕见而危险的并发症。 针道种植:经皮针刺活检后,肿瘤细胞沿针孔发生种植,是极罕见的并发症。 标本送检:标本检查应有组织学、细胞学、生化检查等。减少漏、误诊的发生,使其诊断价值得到提高。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项简便而创伤性小的技术。可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组织细胞学依据。可在X线、B超、CT等导向下进行。前二者虽然方法简单,可多方向观察,但对脊柱旁边的小病灶或较隐蔽病灶不易定位,且受胸骨、脊柱等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