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三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 第十三讲 主讲人:徐伟 kuàng 天贶节,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虫王节”等。“六月六”是一个小节,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 六月六又叫“神诞节”,因相传为大禹的生日而得名,到了宋代。宋真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故弄玄虚,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要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定六月六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诏令京师停止杀生一天,这便是天贶节的来历。 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老人过生日 山東魯西南有一種習慣,66歲的老人必在該年六月六日過生日,做好吃的,有民諺:六月六,一塊肉。這是一種特殊的敬老良俗,祈求老人延年高壽。 江蘇東台縣六月初六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並吃一種用面、糖、油制成的糕屑,有說: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 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 六月麦饼 浙江義烏赤岸鎮三角毛店、南深塘一帶的村民有吃六月麥餅的習慣。六月麥餅的原料是上好麥粉。村民們將餅做好後,爲防天氣炎熱麥餅變質,事先將餅炙烤。薄薄的六月麥餅有著鬆、軟、硬多種吃法。鬆的是用食用油將麥餅煎鬆來吃。軟的是用蒸氣將餅蒸熟,菜放到餅中間卷起來吃。硬的要將鍋燒熱,貼上餅,灑水蓋鍋焖幾分鍾, 待餅熟硬了就可拿出享用。 焦薄饼 这一天要行香祭天,慶祝麥子入倉和祈祝秋糧豐收。吃炒麦面紅糖粥,喝大小 麥、豌豆湯,據說可祛熱濕,免眼疾、防傷暑。有的地方則是要吃焦薄餅。焦薄餅是河南烙馍的一種,烙的時候裏邊放些芝麻、 盐、五香粉,吃起來焦、酥、 脆、香,也可根據喜好有不同吃法。 傳說古時候螞蟻幫助一個書生考試,後書生做官爲報答螞蟻而定六月初六大家都吃焦薄餅,吃焦薄餅時掉的渣也就送給螞蟻做口糧 了。這種薄餅發展到後來可烙可炸,炸的取名炸麻燕兒。 炸麻燕儿 晒书 关于天贶节的来历,认为是道教元始天尊赐书于人间。在民间,传说玄女赐给宋江一部天书,使他替天行道,扶危济贫。正因为有农历六月六降天书的传说,又传说当天是龙晒鳞的日子,天晴日朗,当时又处于盛夏,多雨易霉,这种多雨天对书籍、衣物都十分不利,因此只要遇到晴天就要进行曝晒。 河南有首民谚:“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此时从佛寺、道观乃至群众家里,都有晒衣物、器具、书籍的风俗。妇女在此日多洗头,把小狗、小猫等宠物轰下水洗澡。在六月六还有一种藏井水的风俗。这种藏水、晒衣是讲究夏季卫生的良好民风。 明人沈榜《宛署杂 记》:六月六日,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酱醋,浸瓜茄。水取五更初汲者,即久收不坏。 回娘家 女儿回娘家是经常性的,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离开,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要在丈夫家生活。而农历六月农闲期间,才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条件,民谚说“六月六,请姑姑”,因此,妇女回娘家是天贶节的重要内容。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避邪求福的标记。 河南妇女回娘家时,要包饺子,敬祖先。妇女要在祖坟旁边挖四个坑,每个坑中都放饺子,作为扫墓供品。另外,甘肃榆中在农历六月六庙会上,求育妇女要跪在太白泉边,从水中捞石,用红布包好,祈求得子。 求平安 一年四季,对老弱病残者最有威胁的季节有两个:一是盛夏,二是腊月。此时死亡率高,发病者也多,因此在农历六月六特别注意人畜的安全。山东临朐地区在六月六祭山神,祈求“男人走路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见邪”。大象是历代最受欢迎的观赏动物,也用于杂技,农历六月六必为大象沐浴。在民间吉祥图案中也常以大象为吉利的象征。除洗象外,也洗其他牲畜。 广西壮族以六月六为牛魂节,此期间为牛洗澡,让牛休息,喂各种好饲料。另一种方式是施用巫术。在大雨将至之际,如天气连阴不止,闺中儿女,剪纸人悬挂在门的左边,称“扫晴娘”。这是一种比拟巫术,企图利用扫晴娘把阴云驱散,以期迎来阳光充足的晴天。这种巫术剪纸在中国北方广为流传,如陇东地区称为扫天婆、扫天娃娃、驱云婆婆等等。这些人皆为妇女形象,伸展两臂,两手各持一把扫帚或树枝,作驱云赶雨的姿势。 扫晴娘 在农历六月六天贶节还有不少娱乐活动,主要是广东地区有划龙舟活动。在山东地区认为农历六月六日是荷花生日,因此在节日期间赏荷、采莲,市场上还大量出售荷花玩具。妇女、儿童还喜欢用其花汁染指甲。农历六月六,又是民间的虫王节。为了祈求人畜平安,生产丰收,在六月六还有不少宗教活动。例如辽宁盖州有八腊庙会,是一种为驱虫、祈雨的活动。北京善果寺有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