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中物理 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静电场
(教师参考)
一、课程标准
1.内容标准
(1)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2)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3)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电场强度.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
(4)知道电势能、电势,理解电势差.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5)观察常见电容器的构造,了解电容器的电容.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阅资料、阅读说明书、观察实物等方式,了解避雷针、静电除尘器、静电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设施的基本原理,撰写一篇科学报告.
(2)收集资料,综述静电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二、高考内容及要求
1.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Ⅰ)
2.静电现象的解释.(Ⅰ)
3.点电荷.(Ⅰ)
4.库仑定律.(Ⅱ)
5.静电场.(Ⅰ)
6.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Ⅱ)
7.电场线.(Ⅰ)
8.电势能、电势.(Ⅰ)
9.电势差.(Ⅱ)
10.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Ⅱ)
11.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Ⅱ)
12.示波管.(Ⅰ)
13.常见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Ⅰ)
说明: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的计算,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方向的情况.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知道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感应起电的原因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与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相关的问题
三、重难点突破方略
感应起电过程的突破方略
【实验演示】 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反复多次接触球形导体C,使之带正电.将C移近A.(如图所示)
【教师演示1与设问】
用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放置在导体A附近,并提问.
(1)丝绸是靠近导体A还是远离A?
答案:丝绸因受到排斥力而远离导体A.
(2)导体A带正电还是带负电?
答案:导体A带负电.
【教师演示2与设问】
用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放置在导体B附近,并提问.
(1)丝绸是靠近导体B还是远离B?
答案:因受到吸引力而使丝绸靠近导体B.
(2)导体B带正电还是带负电?
答案:导体B带正电.
【教师演示3与设问】
(1)如将导体A,B分开,再移走C,导体A,B带电性质的情况如何?
答案:导体A仍带负电,导体B仍带正电.
(2)演示证明:将导体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演示4与设问】
(1)将导体A,B接触,它们是否带电?这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不带电,说明接触前导体A,B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中和.
(2)演示证明:使导体A,B接触,仍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演示5与设问】
(1)若先把导体C移走,再将导体A,B分开,它们是否带电?
答案:导体A,B不带电.
(2)演示证明:把导体C移走,将导体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教师总结】 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
自主学习
课堂探究
达标测评
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感悟新知
(教师参考)
情境链接一
为了方便储存,塑料袋出厂前经过折叠压缩堆放在一起,使塑料膜间紧贴,如图所示.这样,要把塑料袋口打开,似乎就不太容易了,然而超市的售货员可以轻松地打开新的塑料袋.售货员打开袋口的方法是用两手揉搓袋口的表面,就能轻易地打开袋口,这样做的电学原理是什么?
我们还可以用保鲜膜亲身体验一下,展开一张保鲜膜并把它撕扯下来时,把撕下来的保鲜膜放在自己的脸旁,你是不是感到脸上的毛发竖了起来?这是感到了电荷的存在.
信息
1.塑料袋是绝缘体,揉搓塑料袋,塑料膜间相互摩擦,两膜内侧同时带负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搓动的那里分开了.
3.撕保鲜膜时,也使保鲜膜上产生了静电.
情境链接二
如图所示是静电植绒的工作示意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