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预习复习精要 .pdf
六上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预
习复习精要
5.七律长征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英镑)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尽jìn(尽力)jǐn(尽管)
更gēng(更夫)gèng(更加)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磅礴——雄伟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开颜——愁眉喜→悲暖→寒等闲→不凡
五、理解词义
1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
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
个军团。这里指红军队伍。
8.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9.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10.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11.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12.磅礴:气势盛大,本课指山势高大、险峻。
13.走泥丸:指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14.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
多、艰险多。
15.《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是在(长征结束的情况
下)写的。全诗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
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
1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总领全诗。其中“远征
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
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
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17.七律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和(“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
水拍云崖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是对偶句。
18.全诗共(四)联,首联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第二、三、四联按(长征的路线),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
战胜的困难,承接了上文的(“万水千山”)。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红军长
征途中的“征难图”,分别是:(翻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
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19.诗词中“暖”字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了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
七、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
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
“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
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
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
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
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
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