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doc

发布:2017-08-27约3.8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试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语文”肩负着启迪智慧、传承文化的重任,是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本文拟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谈谈几点认识。 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现状 从1978年开始,在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的倡议下,全国高校陆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然而近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高度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教育,而语文教育则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主,对于大学语文一类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政治课外,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技能性的应用性的课,为迎合市场的需要,急功近利,关心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正日益渗入学生的深层意识。在许多高职院校,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直接有助于找工作,一些大学生就选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而像《大学语文》这样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无人问津。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正呈“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制上不重视,地位不明确,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第二,课程性质不明,定位混乱,教学要求低;第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第四,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趋向年轻化。语文课程这种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与其所肩负的重任及它本应有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这种边缘化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必将进一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切实有效的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是要开发适宜的教材。语文教材是进行人文精神培植的重要材料。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可谓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高职语文教材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文学作品,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教材,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高职语文教材可分为通识部分、专业部分、实践(或活动、项目)部分、拓展部分。 通识语文教材的开发主要是在浩瀚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选取思想、艺术价值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建构学生人文精神有积极意义的文章和作品。通识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和原则主要是: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尊重意识,体会生命的珍贵,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能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合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培植学生诚信、友爱、坦率、真诚个性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的文章和作品。教材框架可按“生命”、“自然”、“爱国”、“诚信”、“友情”、“合作”……来安排。 专业语文教材应按专业分模块来开发,其开发的主要原则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这一特点,按专业岗位,分体例,分模块来编写教材。并且选取那些即能针对专门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人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如:艺术类专业模块开发《中外文学鉴赏》;医学类模块开发《医古文》;营销类模块开发《演讲与口才》;工科类模块开发《常用应用文写作》;文秘专业的可开发《公文写作》等。教材的选材是根据专业岗位来进行筛选的,如旅游专业的语文可开发《旅游文学鉴赏》(或“世界地理文学”),选取有关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和文章。 语文实践教材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学生工作中的一些专项项目等开发的教材,可编写《语文与实践》(实习教材)。该教材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语文实习周(或活动课),或穿插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专项活动中使用。目的是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会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分工协作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实践教材的结构可以按实习类、社会实践类、专项项目类……来安排。每一类的材料内容一般按活动或项目的申请、活动或项目的计划(方案)、活动或项目的总结(交流)的实践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来安排。 人文素质拓展的语文教材,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专”的特点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发的具有“宽”特征的选修课教材。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可开发《审美教育》、《演讲艺术》、《公共关系》、《新闻写作》、《电影赏析》、《中外文艺作品赏析》、《普通话》等等人文素质拓展语文教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