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2.doc

发布:2015-07-25约7.82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张利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世纪前期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对我国现代的语文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文章通过介绍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详述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与教学演变过程,20 世纪前期语文课程与教学演变成就评价研究了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历程,旨在澄清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为今后中国的语文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20世纪前期 ; 语文 ; 课程与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张利红,女,中学教师。(南昌3300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从可供考证的殷商甲骨文的习刻算起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但是古代语文教育是集道德、文化知识、自然知识、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大语文”的教育体系。近代以来,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明清之际兴起的“ 经世致用” 的实学思潮与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主义,洋务运动提出“ 中体西用” 的思想原则,张焕纶创设的正蒙书院等这些都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 促进国人的不断觉醒。为改变中国落后、贫穷的现状,1 9 0 4 年,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语文摆脱传统经史哲不分的混沌状态, 独立设科, 此一时期语文课程在学科性质定位上, 还是被作为读经讲经的工具, 课程内容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 强调儒家经典文化的教育。但此时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已经往科学性的基础上迈出了最具意义的第一步,为语文课程和教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详述20世纪前期语文课程与教学演变过程 (一)20世纪前期语文教学目标的演变 语文教育目标在整个语文教育理论体系中处于一个重要地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活动的总的质量标准,它影响着语文语文课程纲要的 落实、语文教学计划的制定、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组织、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教学过程的安排。文章从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民党执政、抗日战争等阶段介绍了语文教学目标的演变过程。 1、清朝末年的语文教育目的 1901年, 清政府颁布“ 兴学诏书” , 改革科举制度, 兴办新式教育。1902 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钦定学堂章程》, 其中《钦定小学堂章程》中设立的读经、读古文词、作文和习字四科相当于语文课程内容, 然彼此没有联系。1 9 0 4 年,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语文摆脱传统经史哲不分的混沌状态, 独立设科, 由于《奏定学堂章程》是以“ 中体西用” 为指导原则, 此一时期语文课程在学科性质定位上, 还是被作为读经讲经的工具, 课程内容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 强调儒家经典文化的教育。[1]此时的语文教育目的: “ 能为中国各体文辞, 然后能通解经史古书, 传述圣贤精理。? ? 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 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具体到小学堂的“ 中国文字” 则更加具体地体现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识字、领悟、读书、书信、作文以及谋生。[2] 我认为《奏定学堂章程》语文教育目标由于受到了倡导人的主观意识的渗透而违背了教育规律,即由某些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明确提出并加以倡导的,甚至由国家机关明令规定并加以推行的期望和主张,对于当时乃至后世的语文教育活动以及社会都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实际影响,但是都有他们赖以产生的现实的社会根源,其基本内容无不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人们的认识水平的局限,因而客观上反映出语文教育目标已渗透出比较浓厚的主观意念。由于《奏定学堂章程》语文教育目标受到了主观意念的影响,迫切的需要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的现状,而过于强调教育的作用,使得教育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规律,忽略了当时的教育现状,也因为清政府的灭亡,使得这次教育改革最终流于形式,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目标 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拯救民主危亡、民族独立和繁荣昌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在政治、思想、教育上给中国带来的了空前的解放作用。从教育革新上来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