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 (2).doc

发布:2018-06-28约7.37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教学改革  摘要:从分析厘清学科性质的角度出发,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和教学改革便不再是各执一词的难题。大学语文属于语文学科,语文的学科性质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启发性。其中,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启发性;对工具性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肤浅的语文技术和技能层面,而应该深入作为语文能力内核的批判和创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维度充分发挥其学科的工具性和启发性作用,其教学改革的方向也随之明晰。  关键词:大学语文;学科性质;课程定位;教学改革  语文,从内容上讲,是承载母语、文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学科;从功能上讲,其立足于基础汉语素质养成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在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要从办学理念的层面重视和坚持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大力加强对其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的研讨与深入推进。  有关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问题,虽然近年已屡屡被提出讨论,但始终是高等语文教育界思辨最多却无法达成共识的难题。一门课程,其内部体系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参考教材等诸多环节,各环节相互关联,课程定位是其基点。课程定位不明或大而无当、不具备可操作性,必然导致教材建设、教学实施和课程考核等各个环节出现连带性的混乱状况,进而影响到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一门课程的定位除了要参考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之外,其学科归属和性质是最根本的依据。因此,有必要从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出发,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实施教学改革设计一套合理可行的路径。  一、“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  大学语文属于语文教育的高级阶段,应当牢固坚持“语文”本位。这不仅是该门课程命名的问题,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更是关乎学科性质的问题。南开大学教授陈洪说:“大学语文要姓‘语’,即以‘语文’为立足点。这是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如果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改掉了本体,就有违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了。”[1]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浪潮中,人们渐渐遗忘或转移了大学语文的学科归属,对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没有清晰的认识。其实,无论是将大学语文定位为素质教育还是通识教育,其做法和初衷都无可厚非,但由于二者内涵都过于宽泛,不能体现大学语文课程自身的学科性质。与此同时,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存在十分严重的“去知识化”、“泛语文化”现象①。所谓“去知识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几乎不涉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味着眼于文学品读和欣赏。很多教师认为大学语文不能像中学语文那样讲解语文知识、开展技能训练,否则就是不符合高等语文教育“身份”的做法,是在为中学语文“补课”。这种观点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大学语文应当体现“大学”的层次和高度,应该在更高层级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语文”就应该忽略或回避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不仅应该正视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依然存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更应该加强学生在逻辑学、文章学、演讲学、阅读学以及思维学等方面的知识补充和综合技能训练。“泛语文化”则是“去知识化”和过度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由于没有了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因子,课堂教学只是以文本为依托,从人文精神等层面漫无边际地扩展文本空间,于是语文课成了文学欣赏课、品德教育课或人文精神解读课。甚至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直接以人文读本为名,更有学者提出要抛开“语文”的概念,要将“大学语文”课转换为人文思想课。[2]  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语文”即为语言文章,是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启发性四位一体的特殊学科。作为现代语文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 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3]“语文”既为语言文章,那么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运用母语的本领,具备包括听、说、读、写、思在内的能力。由此可见,工具性,也即实现传播和交际功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任何人都必须具备运用语言、文章的能力,才能与外界沟通,才有可能学习专业知识并将自己掌握的成果向他人介绍。这也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始终占据基础地位的重要因素。然而,必须看到,在多年的语文教育思辨过程中,人们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其实存在很大偏差和误区。绝大多数对语文的工具性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单纯的技术分析和技能训练上,忽视了人的思维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听、说、读、写、思中的“思”是最容易被人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