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发育地区盾构施工端头加固处理技术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岩溶发育地区盾构施工端头加固处理技术的探讨
摘要:盾构端头加固是盾构机始发(到达)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洞门涌水、涌砂、塌方在盾构施工中屡见不鲜;端头加固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盾构机能否安全始发(到达)。文章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在岩溶发育地区,盾构端头加固技术方法,有效克服地下水丰富、砂层深厚、溶洞发育等不利因素,确保了盾构机安全始发(到达)。
关键词:岩溶地区盾构端头加固施工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地铁盾构区间工程位于广州北部岩溶发育地区,溶(土)洞发育,地下水丰富,上覆深厚砂层,线路区间从A车站始发,沿花都区重要干道,穿越河流、高速公路路基后到达B车站。经综合比选,采用两台泥水平衡盾构机进行施工。为了确保盾构始发(到达)的安全,需对相应端头进行加固处理。
2.工程地质和水文情况
2.1工程地质
该工程位于广花盆地,地貌上属于河流冲击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显示:该场地主要为人工填土层,厚度2.2~3.2m;冲积~洪积砂层,厚度5.5~17.0m,分别为粉细砂层、中粗砂层及砾砂层;冲积~洪积土层,厚度为3.0~4.3m,主要为:流塑~软塑状冲积~洪积粘性土层,可塑状冲积~洪积粘性土层;残积土层,厚度1.55~5.7m,泥灰岩、炭质灰岩微风化带,厚度为0.80~13.50m,石灰岩微风化带,厚度0.10~40.60m;下覆基岩主要为石炭系岩层。岩溶主要发育在石炭系石灰岩中。盾构始发(到达)端头加固范围内均揭露有溶洞,共5个,高度分别是1.0m~2.8m不等。
2.2水文环境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及碳酸盐类裂隙溶洞水。勘察所揭露的区间地下水水位埋藏,初见水位埋深为0.40~7.30m,平均埋深为2.61m,稳定水位0.70~8.70m,平均埋深为4.13m。第四系孔隙水与地表水具有水力联系,主要由大气降补给,经测试,其渗透系数为1.90~12.2m/d,属强透水含水层。
3.盾构施工端头的安全风险
3.1加固体强度不足,发生过大沉降变形,甚至沉陷。
3.2洞门发生漏水,进而涌水、涌砂、水土流失、地面坍塌,甚至危及周边建构筑物安全。
3.3盾构击穿加固体和地面,无法建立有效的土压(泥水)平衡,直接影响始发或到达安全。
4.端头加固处理的技术方法
4.1加固形式的选定
4.1.1由于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保证盾构始发(到达)安全,经综合比选,选用外包素砼连续墙+双管旋喷桩+降水井的方式,进行全断面加固法处理。即:加固范围为车站端头外10m,左右线隧道中心线外扩5m,外包600mm厚的素砼连续墙,并从地面施工至隧道底下3m,连续墙包围内设置Φ800mm的双管旋喷桩,桩间间距650mm,咬合150mm,旋喷桩加固深度从盾构隧道结构顶砂层以上0.5m到进入微风化岩0.5m,具体如(图1)所示。
图1:端头加固范围示意图(单位:mm)
4.1.2各加固环节作用分析
考虑地层条件和旋喷桩的特点,采用溶洞超前预处理、外包素砼连续墙、旋喷桩、降水井等综合技术措施,克服地层条件等不利因素,提高加固体的质量,以达到加固目的。分析见(表1)所示:
表1
4.1.3由表1分析可知,旋喷桩施工是端头加固的核心内容;成桩质量好坏影响整个端头加固处理的成败。经过比选,选用二重管旋喷桩进行加固。二重管法又称浆液、气体喷射法,是利用二层射管,将高压力水泥浆液和空气同时横向喷射。浆液在四周形成的空气膜的条件下喷射,加固范围较大,达到加固土体的作用。
4.2施工顺序
溶洞处理→素砼连续墙→旋喷桩→降水井
4.3材料选用
4.3.1溶(土)洞处理: 采用42.5R的普通硅酸盐水泥配置浆液,水灰比为1:1。
4.3.2连续墙:外包连续墙分两类槽段,其中A类槽段长为6m的标准连续墙,B类槽段为“L”型连续墙,用于外包折角位置;采用C20塑性砼。
4.3.3双管旋喷桩:采用42.5R硅酸盐早强水泥配置浆液,水灰比为1:1~1:1.2。
4.3.4降水井:采用直径Φ600mm的降水井。
4.4 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4.4.1溶洞处理
在端头隧道影响范围内(连续墙结构外3m范围、隧道结构线外2米范围),探孔发现的无充填或半充填溶洞,采用水泥浆进行充填预处理。水灰比:1:1;注浆压力0.4~0.6MPa。
4.4.2素砼连续墙
(1)成槽应间隔1~2段跳段进行,成槽至浇筑砼,槽壁暴露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