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整理-土壤笔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1土壤及土壤学的概念
1.1土壤:能够生长植物的,地球陆地输送表层
1.2森林土壤: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1)营养丰富
(2)根系发达:穿插作用、改善结构、水土保持
(3)生物繁多
2土壤的物质组成和一般性质
2.1基本组成:
固体:有机物+矿物质
液体:水(溶液)
空气:大气+微生物
2.2土壤的一般性质
(1)五大组成因素:气候、地形、岩石、生物(最重要)、时间
(2)多颗粒系统:土粒
(3)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化学作用
(4)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
(5)土壤具有层次
2.3土壤肥力
(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土壤肥力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3)土壤肥力相对性对指导员林生产的意义:根据其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将其种植在适宜他们生态特征所需求的土壤上
矿物与岩石的分化
1矿物的概念及分类
1.1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元素在地质作用下的自然产物
(1)分类:原生矿物(岩浆冷却)+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过复杂变化)
(2)矿物鉴别:光学方法
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形状、颜色、条痕、硬度、解离、光泽
2岩石
元素 矿物 岩石
地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
2.1岩浆岩:当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岩石种类 构造 结构 主要 深成岩 块状 等粒 花岗岩、正长岩、闪长岩、辉长岩 浅成岩 块状 斑状 花岗斑岩、正常斑岩、闪长斑岩、辉长玢岩 喷出岩 杏仁、气孔、流纹 斑状 流纹岩、粗面岩、安山岩、玄武岩 2.2沉积岩
在地球表面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的疏松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1)砾岩:由直径大于2mm的碎屑颗粒胶结组成。具砾状结构。
(2)砂岩:由2~0.05mm的砂粒胶结组成,具砂质结构。
(3) 页岩: 由颗粒直径0.005mm的微细颗粒组成.成分主要是粘土矿物.
(4) 石灰岩:主要由碳酸钙组成,加盐酸冒泡快
(5)白云岩:主要有碳酸镁组成,加盐酸冒泡慢
2.3变质岩
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各类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1)板岩:变质程度低,板状构造或变余构造。
(2)千枚岩:千枚状构造,片理面具丝绢光泽。
(3)片岩:可由各种岩石变质形成,片状构造,鳞片状变晶结构。
(4)片麻岩:具有片麻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
(5)大理岩:由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变质而来,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白色或具各种条纹。
(6)石英岩: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来,块状构造,等粒状变晶结构,矿物组成为石英。
2.3矿物岩石风化
(1)物理风化:岩石在裸露的过程中,上层压力向下,岩石膨胀产生裂缝,石块劈力、水等原因使裂缝加深加宽,最终破碎被风化,但成分结构均不变
(2)生物风化
(3)化学风化
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矿物与含二氧化碳的水相遇,引起矿物分解并形成新矿物。
氧化作用
(4)土壤母质:矿物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层,是土壤形成的母质。
根据搬运方式和沉积特点将母质分为定积母质和运积母质。
定积母质:颗粒粗大,形成的土壤土层薄,养分差
运积母质:(冲积母质或冲积物)砾石磨圆度好,分选性好。且有明显的层理,每层中的颗粒粗细均匀。
2.4土壤形成过程
(1)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
母岩(母质): 不同母质上生成不同的土壤
气候: 水、热共同影响风化速率、程度,进而影响土壤形成
地形:海拔上升,温度下降,适度增加,但即使海拔相同,南北面土壤状况不同
植被(生物):
母质中不含植物可吸收的氮素。
固氮细菌能创造性地提供出植物能利用的氮素。低等植物在母质上缓慢生长。其残体在动物、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不断增加母质中的营养物质,植物不断进化,微生物和动物也在不断进化。最终使母质中的有机质不断积累,并合成了比较复杂的高分子物质——腐殖质。
腐殖质可以改变母质中颗粒的结构,改善母质的通透性、增加母质的保水性能,在高等生物的影响下,明显改变了母质性质,使它在肥力上得到了发展,能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最终母质发育成土壤。
有机质的积累和腐殖质的合成是土壤形成的标志。
时间:土壤随时间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岩石风化-→搬运-→沉积-→岩石-→风化-→搬运。
生物出现后,形成了物质的生物小循环,即营养元素-→有机体-→营养元素
三、土壤形态
3.1土壤剖面:自地表向下的垂直切面
3.2划分层次
(1)自然土壤发生层次:
O层:枯枝落叶层 由覆盖在矿质土壤中的有机物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