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2.3《世界的地形》教学实录 (新版)湘教版.docx
2024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2.3《世界的地形》教学实录(新版)湘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世界的地形》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4年秋季学期第X周星期X上午第X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通过学习世界地形的基本类型和分布,学生能够提升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识,增强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例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在全球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点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不同地形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如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山区适合发展旅游业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地形图的识别与解读。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地图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要素,并能根据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难点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学生需要理解地形如何影响大气运动,进而影响气候的形成,例如山脉对气候的屏障作用。
-难点三: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需要综合分析地形对农业、工业、交通等不同领域的影响,并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投影仪、计算机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在线地理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地形分布电子地图、地形对气候影响的相关视频资料、地形对人类活动影响案例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不同颜色和形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这张地图上看出地球表面的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世界的地形”。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讲解世界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
1.教师展示世界地形分布图,讲解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在全球的分布规律。
2.通过实例分析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生观察地形分布图,尝试找出我国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特点。
-讲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教师展示不同地形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案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形对某一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
3.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讲解地形图的识别与解读:
1.教师展示地形图,讲解地图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要素。
2.学生观察地形图,尝试识别地形要素,并分析地形特征。
3.教师点评学生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强调地形图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模拟,每组选择一个地形类型,观察并记录该地形的特点。
-各小组分享实地考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结果,绘制简图,展示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三个方面: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山脉对气候的屏障作用,如喜马拉雅山脉对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形对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如平原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山区适合发展旅游业。
3.地形图的识别与解读:举例说明如何从地形图上识别地形要素,如山脉、河流、湖泊等。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对气候、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家乡的地形分布图,并分析地形对家乡的影响。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识别和描述世界主要地形类型,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并在地图上准确标注这些地形要素。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了对地理环境的整体理解能力。
2.人地协调观增强
-学生认识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形如何影响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等,从而培养了人地协调的观念。
-学生能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地形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综合思维能力提高
-学生在分析地形对气候、水文、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