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新版)湘教版[001].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新版)湘教版
教学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等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态,掌握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空间思维,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形成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整体认知。
2.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观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海陆变迁的过程。
3.强化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理解海陆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索欲望。在地理学科方面,他们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地理空间思维和海陆分布的认识。本节课的学生层次如下:
1.知识方面: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有一定了解,但对海陆分布的具体情况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
2.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在地图识别、海陆分布规律分析等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需要进一步培养。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倾听、表达和分享。
4.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的相关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海陆分布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沙盘、地球仪等,用于模拟海陆变迁的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环境适合学生互动和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表面特征。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知道地球上有陆地和海洋吗?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2.讲授新知(20分钟)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展示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强调赤道周长和极半径的概念。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实际形状,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形态。
-海陆分布的特点
-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海陆分布的规律。
-讲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让学生了解世界海陆的基本分布。
-通过地图游戏,让学生找出世界主要的海陆分布特征。
-海陆变迁
-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如板块构造学说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某地区的海陆分布特点。
-设计填空题、选择题等,检验学生对海陆分布知识的掌握程度。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等知识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地球的奥秘。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世界地图,并标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海陆分布的历史变迁。
-提醒学生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关注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地球的奥秘》: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学说、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现象。
-《海洋的秘密》:探讨海洋的生态系统、海洋资源、海洋污染以及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地理大发现》:讲述历史上的地理探险家,如麦哲伦、哥伦布等,他们的航海历程和地理发现。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阅读上述书籍,深入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等知识点。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究,选择一个特定的海洋或陆地地区,研究其地理特征、资源分布和环境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海滩清洁、植树造林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环境的影响。
-通过网络资源,如在线地图服务、地理教育网站等,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现代工具进行地理信息查询和分析。
-设计一个关于海陆分布的科普展览,让学生通过制作展板、模型等方式,展示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