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1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学案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
PAGE
PAGE12
第一节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课程标准
素养目标
任务设定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运用图表,说明碳存在形式及碳循环过程。(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说明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综合思维)
1.地球上的碳存在于哪里?
2.什么是碳循环?
3.说出碳循环过程。
4.简述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加的缘由。
5.什么是碳排放?什么是温室气体?
6.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有哪些?
7.什么是“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其表现是什么?
一、碳循环
1.概念: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2.主要形式:二氧化碳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全球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取,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假如不考虑火山爆发等突发因素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对稳定的。
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一)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加的缘由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运用,加之人类活动方式的变更,岩石圈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和无机碳被活化,重新参与到碳循环过程中,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上升,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加。
(二)碳排放与温室气体
1.碳排放
碳排放是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2.温室气体
(1)概念:温室气体是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挡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主要有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甲烷(CH4)、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等30多种气体。
(2)贡献程度:不同温室气体对地球温室效应的贡献程度是不同的。在温室气体增温效应的总贡献中,二氧化碳占63%,甲烷占18%,氧化亚氮占6%,其他合占13%。为了统一度量温室效应的结果,我们规定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
[微思索]为什么说水汽是温室气体?
提示:水汽能吸取长波的红外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因此水汽是温室气体。
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作用
二氧化碳本身无色无味无毒,化学性质稳定,动植物新陈代谢可释放,也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但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1)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变更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引起冰川积雪加速溶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逼到沿海低凹地带的平安。
(3)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平安,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亡的紧急。
(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5)通过多种途径威逼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特别提示]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人类要加强对环境的爱惜,削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图表点拨]教材第84页图3-2,该图展示出:
(1)三条曲线变更基本一样;(2)20世纪50年头以来,平均气温的距平变更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反映出20世纪50年头以来气温呈上升的趋势。
[微思索]全球气候变暖对一些沿海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什么?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冰川积雪加速溶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逼到沿海低凹地带的平安。
四、国际减排合作
1.缘由: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需削减。碳减排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国家的事,而是必需实行全球性的行动才能实现。
2.国际减排合作的原则
(1)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世界各国遵循“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通过合作和对话,共同应对气候变更,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削减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担当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当有所区分。
(2)有所区分的缘由: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担当更多的减排责任,领先削减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救济、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更的实力。
[微思索]在碳减排中,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担当更多的责任?
提示:国际减排合作中,发达国家应担当更大的责任。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人均消耗的资源远比发展中国家多,人均排放的碳也比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