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第1节碳排放与碳减排教案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doc
PAGE
14-
第一节碳排放与碳减排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运用图表,说出自然环境中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3.了解碳减排的概念和核心,理解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综合思维)
4.结合资料,说出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节能减排爱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一、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是两个彼此联系的自然过程。
1.碳循环
全球碳循环是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
(1)碳库
①概念: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存储碳的载体称为碳库。
②地球上共有四个碳库,分别为岩石圈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大气碳库。
(2)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稳定。
(3)意义:碳循环是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对人类的生存进展和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温室效应
(1)概念: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取,从而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2)温室气体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水汽等。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碳排放主要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时也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1.全球变暖的缘由
1750年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持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2.对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引起全球冰川溶化,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持续缩减,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引起海水发生热膨胀,海水体积增加,造成海平面上升。
(2)气候变化特别
①气候变暖引发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如植被带向高纬移动;气温上升,蒸发量加大,土壤水分削减,降水量较小的地区干旱加剧,引起土地荒漠化。
②气候变暖,降水变异加剧,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强度加大,气象灾难频发。
(3)影响农业生产
①气候变暖使北半球温度带北移,温度上升使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生长季延长、冻害削减,农业种植面积扩大,作物布局与熟制发生变化。
②在热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温度上升将加大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水分缺失,作物产量下降,耕地面积也会削减。
③中纬度地区“谷物带”由于气温上升、水分亏缺,粮食生产力量降低。
④气候特别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农业气象灾难的影响,病虫害发生的范围扩大,危害加重,还可能伴随可种植作物多样性削减。
(4)影响人类健康
极端天气增多简洁导致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气候变暖还将扩大可携带病菌生物的生存范围,从而使流行病传播范围扩大,增加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患病风险。
[轻松记忆]二氧化碳增加的缘由或全球变暖的缘由:燃烧矿物燃料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植被破坏;地表水域削减。
[特别提示]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因此人类要加强对气候的爱护,削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1.碳减排
(1)概念:碳减排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
(2)核心: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
(3)低碳进展
低碳进展一方面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进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
(4)促进碳减排的主要手段
第一,理念更新、爱护现有碳库。增加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尽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政策指引。我国间续出台了替代能源及低碳经济相关扶植政策,如建立碳市场。
第三,技术支持。接受化石能源的替代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行固碳措施增加碳库的储量。
第四,国际合作。碳减排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事,必需实行全球性行动。
2.碳减排国际合作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面对全球变暖的威逼,联合国于1992年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了《京都议定书》,这标志着国际社会进入了实质性减排的阶段。
(2)《巴黎协定》
①时间: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协议——《巴黎协定》。
②重要性:
第一,奠定了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碳减排的基本格局。
其次,《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主题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第三,《巴黎协定》标志着国际气候谈判将从宏观的机制谈判向具体的低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