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治疗》课件 .ppt
*************************************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急性期处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立即非同步电击除颤(200J)血流动力学稳定者药物选择: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10-15分钟内给予,随后1mg/min维持利多卡因:1-1.5mg/kg静脉注射,可重复,最大剳量3mg/kg普鲁卡因胺:10-15mg/kg静注,速率不超过50mg/min索他洛尔:1-1.5mg/kg静注,5分钟内给予长期预防治疗病因治疗:治疗潜在心脏疾病,控制心衰,改善心肌灌注,纠正电解质紊乱药物预防:β阻滞剂:首选药物,尤其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索他洛尔:兼具β阻滞和III类药物特性射频消融:适用于药物难治性VT,尤其是特发性右室流出道VT等ICD植入:预防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手段,适应症包括:心脏骤停幸存者持续性VT伴器质性心脏病LVEF≤35%的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VT)是起源于心室的快速心律(心率100次/分),根据持续时间分为非持续性(30秒)和持续性(30秒)。根据QRS形态又可分为单形性和多形性VT。治疗策略取决于VT类型、基础心脏疾病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早搏的治疗房性早搏通常预后良好,无症状者不需治疗。症状明显者可使用β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频发且症状严重者可考虑射频消融治疗。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通常预后良好。无症状者无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可使用β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室性早搏无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良好,有症状时可选择β阻滞剂或Ic类药物。有基础心脏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者,应评估恶性心律失常风险,考虑胺碘酮或β阻滞剂治疗。频发多源性VPC或多形性VPC需积极检查基础疾病。早搏是指在正常心律中提前出现的心搏,可起源于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大多数早搏无临床意义,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某些情况下,频发早搏可导致心肌病,降低心脏泵血功能。治疗早搏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无症状者通常无需治疗;②有症状者首先应避免诱发因素,如咖啡因、酒精、精神紧张等;③药物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早搏类型和基础疾病选择;④对于特定类型的频发早搏,尤其是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或左室流出道的VPC,射频消融是有效的治疗选择,成功率可达80-90%。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1节律控制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策略心室率控制控制心室率在适当范围的策略3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基础策略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以快速不规则的心房电活动和不规则的心室反应为特征。AF患者的治疗策略包括三个方面:心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和抗凝治疗,这三者并非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抗凝治疗是AF管理的基础,无论采用心室率控制还是节律控制策略,均应根据CHA?DS?-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大多数AF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策略的选择应个体化,考虑患者年龄、症状、合并疾病、AF持续时间等因素。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AF患者,心室率控制策略的长期预后不劣于节律控制。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包括:①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适用于大多数患者,尤其是高交感状态和冠心病患者;②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适用于支气管哮喘等β阻滞剂禁忌者;③地高辛,作用缓慢,主要用于老年人和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与β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联用。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包括:①胺碘酮,最有效的抗心房颤动药物,但不良反应多;②普罗帕酮、氟卡尼等Ic类药物,适用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③索他洛尔和多非利特等III类药物;④最新的多通道阻滞剂德力洛尼,在保持有效性的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药物维持窦律的长期成功率约50%,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电复律同步直流电击(初始能量120-200J)转复为窦性心律,适用于症状明显或新发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是基本术式,适用于药物难治性阵发性AF和部分持续性AF外科MAZE手术在心房壁创建传导阻滞线,适用于需行心脏手术的AF患者,如二尖瓣手术左心耳封堵经皮介入或手术封堵左心耳,降低卒中风险,适用于不能长期抗凝的高危患者导管消融是心房颤动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尤其适用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基本术式是肺静脉电隔离,通过环状消融隔离肺静脉口,阻断来自肺静脉的触发灶。对于持续性AF或长程持续性AF,可能需要额外的基质消融,如左房后壁隔离、线性消融、复杂分馏电图消融等。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与AF类型密切相关:阵发性AF约70-80%,